【叮!】
林建军的系统提示音在维修组响起,他正在给一台精密磨床换砂轮,听到声音动作顿了顿:
【检测到“林卫国技术实践”成功,独立完成广播喇叭维修,展现“学以致用”能力。】
【“技术传承进度”提升至30%,奖励“材料力学基础(青少年版)”,强化机械结构认知。】
林建军嘴角忍不住上扬,心里比自己完成军工订单还高兴。这小子没辜负他的教导,不仅学会了技术,还懂得在合适的时机运用,这份沉稳比技术本身更可贵。
傍晚回家,林卫国刚进门就举着工具箱喊:“爸,我把学校的广播喇叭修好了!用你教的绕线圈法子!”
林建军正在院子里劈柴,闻言放下斧头:“哦?遇到什么问题了?”
“线圈烧了,我重新绕了380圈,用0.15的漆包线。”林卫国比划着,“通电的时候有点紧张,怕焊错线头。”
“焊点没问题吧?”林建军追问,“老喇叭的接线柱容易氧化,得用砂纸打磨干净。”
“打磨了!我还涂了点松香,焊点可亮了!”林卫国献宝似的拿出工具箱里的焊锡丝,“王老师说我比外面的电工师傅修得还好。”
苏岚端着晚饭从屋里出来,笑着说:“王老师刚才特意来电话了,把卫国夸了半天,说要推荐他去厂办技术小组呢。”
“厂办技术小组?”林建军挑眉。那是厂里为培养年轻技术骨干成立的组织,平时负责维修厂里的办公设备和子弟学校的教具,算是半个实践基地。
“是啊,”苏岚把碗筷摆好,“王老师说这是‘学工学农’的好机会,让你有空去趟厂部,把手续办了。”
林建军看着儿子眼里的期待,点了点头:“明天我去办。进了技术小组,更得好好学习,不懂就问,别装懂。”他从屋里拿出一本用牛皮纸包着的书,递给林卫国,“这是《材料力学基础》,里面讲了不同材料的受力原理,对你修东西有帮助。”
这本书是系统奖励的青少年版,里面的公式都用通俗的例子解释,比如用“扁担挑水”解释杠杆原理,用“面团揉筋”比喻金属延展性,特别适合初学者。
林卫国接过书,像捧着宝贝似的翻了几页,眼睛亮晶晶的:“谢谢爸!我今晚就看!”
第二天,林建军带着林卫国去厂部办手续。负责技术小组的李师傅是林建军的老同事,笑着拍了拍林卫国的肩膀:“虎父无犬子啊!听说你把那台老喇叭修好了?走,我带你去看看小组的家伙什。”
技术小组的活动室里,摆着几台待修的机床模型和收音机,墙上贴着“抓革命,促生产”的标语。李师傅指着一台拆开的万用表:“这是昨天收来的,表盘不动了,你试试?”
林卫国拿起万用表,先检查表头线圈,又测了测游丝张力,很快找到问题:“游丝卡住了,调一下角度就行。”他用小镊子轻轻拨了拨,再装上电池,指针立刻灵活地动了起来。
李师傅赞不绝口:“行!比我带的几个徒弟都灵!从明天开始,每周三下午来这儿实习,跟着大家伙儿学本事。”
林卫国用力点头,心里充满了期待。他知道,这只是开始,未来还有更多的机器等着他去修理,更多的技术等着他去掌握。就像父亲说的,“技术就像一条路,只要肯走,总能走到远方”。
夕阳下,林建军父子并肩走出厂部大楼。林卫国手里拿着那本《材料力学基础》,脚步轻快;林建军走在旁边,看着儿子挺拔的背影,心里一片踏实。他知道,自己守护的技术火种,已经在儿子心里扎下了根,而这根,终将长成参天大树,为国家的未来遮风挡雨。
技术小组的窗户里,那台修好的万用表指针微微颤动,仿佛在为这个年轻的继承者,奏响一首无声的序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