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幕上,画面展现出年轻的郑成功身着戎装,在闽赣边境指挥若定的身影。
“老铁们,隆武帝对郑成功的赏识可不是嘴上说说而已。”朱及第讲述道,“从1646年,也就是隆武二年开始,年仅22岁的郑成功就开始独立领军,频繁往来于福建、江西之间与清军周旋作战。”
画面中,郑成功率领的部队军纪严明,在山区与清军进行灵活机动的游击战。
“我的理想是星辰大海”补充道:“隆武帝确实很器重他,不仅让他独当一面,还常常与他商议军国大事。可以说,在当时的隆武朝廷中,郑成功是少数既忠于皇室,又真正懂军事的年轻将领。”
网友【路人甲】评论:“年纪轻轻就能带兵打仗,确实厉害!”
然而,就在郑成功在前线奋战之时,后方的郑芝龙却在暗中谋划着另一条路。
“真正掌握军政大权的郑芝龙,从一开始就没打算全力抗清。”“碳水教父”一针见血地指出,“就在清军准备大举进攻福建的关键时刻,郑芝龙竟然命令驻守仙霞关的将领施福将军队撤回福州。”
画面上,扼守闽浙咽喉的仙霞关守军突然撤离,清军几乎兵不血刃地长驱直入。
“仙霞关是福建的北大门,这道天险一失,清军就如入无人之境。”“叶赫那拉大贝勒”叹息道,“郑芝龙这一招,等于是亲手为清军打开了入侵福建的大门。”
清军能够如此顺利地进入福建,背后还有一个人在积极运作。
“这个时候,清朝的大学士洪承畴出场了。”“我的理想是星辰大海”说道,“他是泉州南安人,和郑芝龙是同乡。他利用这层关系,向郑芝龙许下了‘三省王爵’的重诺。”
在巨大的利益诱惑下,郑芝龙不顾郑成功和弟弟郑鸿逵的强烈反对,决意带着其他几个儿子北上向清朝投降。
画面中,郑成功跪在父亲面前,痛心疾首地劝说道:“父亲!福建、广东之地,不比北方平原,我们可以凭借海道纵横,选将练兵,大事尚可为啊!”
然而郑芝龙去意已决,只是冷冷回道:“小子妄谈,不知天时地势!”
眼见无法说服父亲,郑成功做出了人生中最重要的决定之一。
“郑成功见劝阻无效,知道父亲此去凶多吉少,而且郑家基业必将毁于一旦。”“碳水教父”描述着那个悲壮的场景,“他带着一小部分誓死追随的部下,连夜出走金门。”
临行前,郑成功来到孔庙,在孔子像前焚烧了儒生服装,跪地发誓:“昔为儒子,今为孤臣,向背去留,各有作用。唯先师昭鉴!”
网友【热血青年】评论:“这一把火烧得好!从此再无书生郑森,只有战士郑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