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幕上,画面从广州绍武政权的废墟转向波涛汹涌的闽海,一艘巨大的旗舰劈波斩浪,舰首站立着一位面容刚毅的年轻将领。
“老铁们,就在整个东南局势看似绝望,南明政权如同多米诺骨牌般接连倒下之时,”朱及第的声音重新燃起一丝激昂,“一位真正的英雄人物,登上了历史舞台。他就是郑森,也就是我们后来熟知的国姓爷——郑成功!”
画面回溯,呈现出郑森的出身背景:父亲是称霸东南沿海的海上枭雄郑芝龙,母亲则是日本平户藩的田川氏。
“这位英雄的出身就很不一般。”“我的理想是星辰大海”介绍道,“他是中日混血,童年在日本平户度过,直到七岁才被父亲接回福建。他从小就在东西方文化交汇、刀光剑影的海商家族中成长,既读儒家经典,也学剑术骑射,更精通航海事务。”
网友【航海爱好者】评论:“这背景,简直是主角模板啊!”
画面转到南京,年轻的郑森进入国子监求学,师从名儒钱谦益。
“郑芝龙虽然自己是海盗出身,却希望儿子能走正统的科举之路,光耀门楣。”“朱及第”说道,“郑森也不负所望,他天资聪颖,学业优异,被当时的大儒钱谦益赏识,甚至给他起了个字叫‘大木’,寓意国家栋梁。”
然而,平静的求学时光被北方的噩耗打破。1644年,崇祯帝自缢,北京沦陷。紧接着,1645年,清军攻破南京,弘光政权覆灭。
画面上,郑森目睹了南京城的陷落,看到了清军的暴行和剃发令的残酷,他的眼神从书生的儒雅逐渐变得坚毅和愤怒。
“南京的陷落,对郑森的刺激极大。”“叶赫那拉大贝勒”分析道,“他亲眼见证了朝廷的崩溃和异族的征服,这彻底改变了他的人生轨迹。他放弃了科举仕途,毅然返回福建,准备投身到父亲正在参与的抗清事业中。”
画面细致地描绘了郑森随父觐见隆武帝的场景。福州的行宫虽不及北京紫禁城巍峨,却也自有一番帝王气象。年轻的郑森跟在权势熏天的父亲郑芝龙身后,举止却是不卑不亢,眉宇间自有一般英挺之气,与寻常官宦子弟迥然不同。
“老铁们,可以想象一下当时的场景,”朱及第引导着观众的思绪,“隆武帝朱聿键,这位历经磨难、一心渴望光复的君王,正在为朝中尽是郑芝龙麾下武将、缺乏真正忠于朱明皇室的青年才俊而忧心。就在这时,他看到了郑森。”
隆武帝的目光越过恭敬行礼的郑芝龙,落在了他身后这个身姿挺拔、目光清亮的年轻人身上。皇帝随口问及他对当今时局的看法,这本是常见的垂询,或许并未期待得到多么惊人的回答。
然而,郑森的回答却让隆武帝瞬间动容。他并未人云亦云地空谈忠义,而是清晰指出了当前局势的关键:“文臣武将,各怀私心,未能形成合力;北地沦陷,民心未定,亟需稳固东南以为根基。”更难得的是,他结合郑氏家族掌控的海上优势,提出了“凭借海道之便,通联外援,以商养战”的战略构想。
“这番话,可以说深深打动了隆武帝,”“我的理想是星辰大海”分析道,“首先,郑森点出了南明内部最大的问题——内耗和私心,这说到了隆武帝的痛处。其次,他提出的策略务实而富有远见,不是盲目喊打喊杀,而是看到了海洋和贸易的重要性。这对于一个深居宫廷的年轻人来说,极为难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