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幕上,呈现出福州城看似有序,实则暗流涌动的景象。隆武帝朱聿键身着龙袍,端坐于南安伯府改造成的行宫之中,眉宇间带着挥之不去的忧思。
老铁们,咱们平心而论,在南明这几个皇帝里,隆武帝朱聿键确实算是个想做事、也能做事的君主。朱及第的声音带着几分惋惜,但他从登基第一天起,就陷入了一个尴尬的境地——他这个皇帝,当得实在是憋屈。
画面切换到郑芝龙的平虏侯府。只见府门前车水马龙,各地将领、官员往来不绝,递上的拜帖堆积如山。而与行宫前的冷清形成了鲜明对比。
郑芝龙家族在福建经营数十年,早已把这里打造成了自己的独立王国。我的理想是星辰大海一针见血地指出,军队只听郑家调遣,税收由郑家把控,就连官员的任免,也得先过郑家这一关。隆武帝名义上是皇帝,实际上却连福建一省都指挥不动。
更让人唏嘘的是,画面中出现了令人心痛的一幕:隆武帝想要犒劳将士,却发现国库空虚;想要调兵北伐,却无将可派;就连想要修缮行宫,都得看郑家的脸色。
最让隆武帝难以忍受的是,郑家仗着拥立之功,在地方上横行霸道。碳水教父调出史料,他们公开卖官鬻爵,一个知府要价三千两,一个知县要价一千两。这些买来的官员上任后,自然变本加厉地搜刮民脂民膏。
网友【大明忠臣】愤怒评论:这哪里是朝廷命官?分明是郑家的家奴!
天幕上适时出现了一首当时在福建流传的民谣:隆武坐朝堂,政令不出墙。若要办大事,先拜平虏郎。
这首民谣生动地反映了当时的现实。叶赫那拉大贝勒叹息道,隆武帝空有复兴大明的雄心,却连最基本的政令都难以推行。他想整顿吏治,郑家就安排亲信阻挠;他想招募新军,郑家就克扣粮饷;他甚至想开科取士,选拔人才,都被郑家以战乱时期不宜大动干戈为由搁置。
画面中,隆武帝深夜独坐,对着一盏孤灯,面前摊开的地图上,北伐的路线画了一遍又一遍,却始终只是纸上谈兵。
更讽刺的是,我的理想是星辰大海补充道,由于郑家军队在地方上的暴行,有些百姓甚至私下里说清兵如蟹,曷迟其来,意思是清军怎么来得这么慢。可见郑氏政权已经不得民心了。
朱及第总结道:就这样,一个最有作为的南明皇帝,被困在了郑家编织的牢笼里。他空有满腔热血和远大抱负,却只能眼睁睁看着反清复明的最佳时机一点点流逝。这种有力使不出的痛苦,或许比战败被俘更加折磨人。
奉天殿前,朱元璋的脸色越来越沉。他亲眼看着自己的后代子孙,明明坐在龙椅上,却像个提线木偶般受人操控。这种皇权旁落的景象,比战场上的失败更让他感到愤怒和痛心。
与此同时,天幕地图上,浙江地区也亮起了代表南明的旗帜。
“就在隆武政权在福建建立的同时,因为清朝剃发令激起的巨大民变,浙江的抗清斗争也是如火如荼。”“碳水教父”讲述道,“前明浙江防倭总兵王之仁和一些官员,在绍兴拥立了另一位朱家宗室——鲁王朱以海为监国,建立了鲁王政权。”
画面上,鲁王在绍兴举行监国典礼,仍旧沿用“弘光”年号。
“最关键的是,当时信息闭塞,鲁王这边根本不知道福建已经有个隆武皇帝了。”“叶赫那拉大贝勒”点出矛盾根源,“等后来知道了,问题就来了:两边都是朱家子孙,都打着反清旗号,到底该听谁的?”
天幕上,画面细致地展现了隆武与鲁王两个政权之间紧张的外交拉锯战。
“老铁们,隆武帝在得知浙江又立了一个鲁王监国之后,最开始的态度,其实是非常克制且抱有极大善意的。”朱及第讲述道,“他是真心想整合南明力量,共同抗清。为此,他精心挑选了使臣,带着丰厚的赏银和一份充满诚意的诏书,北上前往绍兴。”
画面中,隆武的使团携带象征性的礼物和封赏名单,历经艰辛抵达鲁王控制的地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