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隆武帝在诏书里写得明白,”“我的理想是星辰大海”调出模拟的诏书内容,“他承认鲁王朱以海监国的功劳,承诺只要鲁王肯去掉‘监国’名号,奉福州为正朔,不仅鲁王本人会得到最优厚的待遇,他手下所有文武官员,个个加官进爵,既往的一切都既往不咎。可以说,隆武帝开出的政治条件,是相当有吸引力的。”
网友【大局为重】评论:“这条件可以了啊,要名分给名分,要实惠给实惠,鲁王这边还犹豫啥?”
然而,画面转到绍兴鲁王朝廷,气氛却截然不同。
鲁王朱以海本人面对隆武帝的诏书,其实有些动摇。他本非雄才大略之人,监国也是被形势推上去的。但就在他犹豫之际,以兵部尚书张国维、总兵王之仁为首的核心官员们坐不住了。
“关键问题出在鲁王身边的这些‘从龙之臣’身上。”“碳水教父”一针见血地指出,“张国维、王之仁这些人,在鲁王监国的过程中是首功之臣,权力和地位都达到了顶峰。一旦鲁王归藩,承认隆武帝,他们这些‘首倡之功’就瞬间贬值了。在福州朝廷那边,他们最多算‘率众来归’,地位怎么可能比得上黄道周那些隆武的元从老臣?”
画面上,张国维等人慷慨陈词,反复向鲁王强调“天无二日,民无二主”,但话里话外的意思,是绝不能放弃手中的权柄。他们甚至暗示,隆武帝此举是“吞并”之策,一旦屈服,后果难料。
在臣子的极力劝阻和自身的权力欲望影响下,鲁王最终做出了决定。
他给隆武帝的回信,措辞看似客气,却暗藏机锋。信中,他避而不谈归藩之事,反而以“皇叔父”称呼朱聿键——这本是宗室藩王对皇帝的尊称之一,但在此刻的语境下,刻意不称“陛下”,其用意不言自明:我只承认你是我的皇叔,而非我的皇帝。
“这封回信送到福州,”“叶赫那拉大贝勒”说道,“在隆武帝和他身边的大臣看来,简直是奇耻大辱。隆武帝已经展现了最大的宽容和诚意,对方不但不领情,还用这种近乎文字游戏的方式否定他的帝位合法性,这已经超出了政治博弈的底线,变成了对他个人和皇权的公然蔑视。”
画面聚焦于福州行宫。 隆武帝朱聿键看到回信后,脸色瞬间铁青。他性格中那种刚烈、执拗、受不得半点委屈和羞辱的特质再次爆发。
“他或许想起了自己当年被囚禁的屈辱,或许是为北伐大业因内耗而受阻感到焦躁,”朱及第分析着隆武帝的心理,“盛怒之下,他做出了一个极其不理智的决定:下令将鲁王派来的信使推出去斩首!”
网友【刚极易折】叹息:“完了,这一杀,就彻底没有转圜的余地了。本来还可能有的联合,现在变成了死仇。”
使臣的血,染红了福州的土地,也彻底斩断了南明两个政权联合的最后一丝可能。这不仅仅是一次外交失误,更是隆武帝刚烈性格在复杂政治棋局中一次致命的爆发。
内部的纷争不止于此。
“郑芝龙很快也后悔了。”“碳水教父”说道,“他发现隆武帝不是个甘心当傀儡的主,总想着摆脱控制,自己掌权。而且郑家内部,郑鸿逵因权力斗争影响力下降,郑芝龙觉得隆武帝这个‘奇货’有点烫手了,巴不得他早点离开福建。”
画面上,隆武帝与郑芝龙的关系日趋冷淡,朝堂之上气氛微妙。
“一边是鲁王政权不肯臣服,内部摩擦不断;一边是郑芝龙离心离德,处处掣肘。”朱及第总结道,“隆武帝空有趁剃发令后民心可用之机北伐的雄心,却被内外交困捆住了手脚。南明不仅没能利用清廷失策的大好时机发起反攻,反而陷入了可悲的内耗。”
“在这种绝境中,刚烈的隆武帝做出了一个悲壮的决定:既然福建是郑家的牢笼,那我就跳出这个牢笼!”朱及第的声音带着一丝悲怆,“他决定,亲自离开福建,前往江西,去那里招募兵马,开辟新的抗清战场!他要以自己的方式,践行他‘亲提六师,恢复中原’的誓言!”
奉天殿前,朱元璋拳头紧握,牙关紧咬。他既恨郑芝龙之流的跋扈欺主,又恨鲁王政权不顾大局,更对朱聿键这刚烈有余而韬略不足的后世子孙感到一种揪心的无奈。明明手握大义名分,却困于内斗,眼睁睁看着光复良机错失。这种无力感,比单纯的战场失败更让他感到窒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