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1章 剃发令!江阴八十日(1 / 2)

天幕上,地图显示清军已控制南京、杭州等江南重镇,但代表控制的颜色区域并不稳固,暗流汹涌。

“老铁们,说来讽刺,”朱及第的声音带着一种历史的荒诞感,“就在隆武帝在福州励精图治,南明局面看似有所转机的时候,清廷主导江南的多铎,下达了一道堪称‘神助攻’的命令——全面、强制的剃发令!”

画面中,清廷的告示贴满城头:“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 要求所有汉人男子必须依从满俗,剃去头顶大部分头发,只留铜钱大小一片,编成细辫垂于脑后,即所谓的“金钱鼠尾”。

“其实,这剃发易服的政策,并非清军入关后才有的新花样。”朱及第话锋一转,开始追溯渊源,“早在努尔哈赤和皇太极时期,他们在辽东统治汉人时,就曾强制推行过。等多尔衮带着清军打进山海关,一开始为了稳定人心,还真没敢立刻把这政策铺开。”

画面随之变化,显示出清军初入北京时的景象,以及朝堂上的一些争论。

“我的理想是星辰大海”补充道:“这里有个关键人物,一个叫孙之獬的汉臣。这家伙为了向新主子表忠心,主动把自己剃成了满人发型,还穿上了满人官服。可当时朝堂上汉官还是束发汉装,满官又是另一套,他站在哪边都不对劲,搞得自己里外不是人。据说他恼羞成怒,上书力陈让所有汉人都剃发,这样才能体现‘天下一家’。”

网友【无耻之尤】评论:“呸!汉奸!自己跪还要拉着所有人一起!”

“不过,在攻占南京之前,清廷对剃发令的执行还是比较克制的,主要针对投降的官员和军队。”朱及第继续解释,“像着名的东林领袖钱谦益,他投降后,人家问他为啥也剃了头,他尴尬地说了句‘头皮甚痒’,就溜了。说穿了,那时候剃发,对很多官员来说,是换取官职和性命的‘投名状’,是一种政治姿态。”

画面适时地给出钱谦益等早期降清官员剃发后略显滑稽又带着窘迫的形象。

“但是!”朱及第语气骤然加重,“南京一下,江南底定,多尔衮和多铎认为大局已定,就不再忍耐了。这道原本主要针对官员和军人的‘投名状’,被升级成了针对每一个普通汉人百姓的强制性国策!它不再是你想当官才付出的代价,而是你只要想活着,就必须遵守的铁律!”

“如果说之前清军南下,很多江南士民还抱着‘谁来纳税都一样’的观望心态,甚至有些人对明朝的腐败深感失望,”朱及第总结道,“那这道全面、强制的剃发令,就直接捅了所有汉人,从士绅到农夫,从富商到走卒的肺管子!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这是千年来的孝道根本!衣冠服饰,更是华夏文明区别于夷狄的象征!你现在告诉我,不留这根‘金钱鼠尾’连活下去的资格都没有?这已经不是改朝换代的阵痛,这是要刨我们文化的根了!”

这道愚蠢而野蛮的命令,如同一点火星,丢进了江南这座遍布干柴的火药桶。

天幕地图上,代表反抗的火焰图标在江南各地猛地蹿起,其中嘉定和江阴两地的火焰最为炽烈。

“一时间,原本看似温顺的江南,如同被投入巨石的沸油,彻底炸了!”“碳水教父”激动地说,“嘉定、江阴、苏州、昆山……无数城镇乡村的百姓,在忠义士绅的领导下,自发组织起来,用锄头、菜刀、竹枪,对抗装备精良的清军铁骑!他们守护的,不只是几座城池,更是祖辈传承的衣冠文明!”

画面快速闪过各地义军誓师、守城的悲壮场景。

“在这些可歌可泣的抗争中,”“叶赫那拉大贝勒”沉声道,“江阴,一座原本并不起眼的小城,因为一介典史(低级官员)的领导,创造了坚守八十一日的奇迹,其惨烈与不屈,震撼了整个时代。”

天幕画面聚焦江阴城头。一个面容坚毅、目光如炬的中年文官正在指挥若定,他身后是无数面带菜色却眼神决绝的百姓。

“领导江阴抗清的,是前典史阎应元。”“我的理想是星辰大海”调出史料,“他本已调离,但在江阴士民恳求下,毅然返回,与陈明遇、冯厚敦等人共同领导抗清。面对数万清军精锐,城中守军不过是临时组织的乡兵百姓。”

画面上,清军重重围困,红衣大炮不断轰击城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