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6章 大明没有真NB的太监(1 / 2)

天幕上,朱及第的声音带着一种叙说往事的沉静。画面从申时行那略显沉闷的朝堂,转向了紫禁城深处,聚焦于那位曾与张居正共同缔造“万历中兴”的司礼监掌印太监——冯保。

“兄弟们,张居正这棵大树倒了,猢狲自然要散。而最先感受到刺骨寒意的,便是那位曾权倾内廷、与张居正里应外合的大珰——冯保。” 朱及第的开场白,便为这一章定下了悲凉的基调。

画面首先呈现了冯保在司礼监批红、协助张居正推行改革、甚至在小皇帝万历学业上严格督促的场景。

“在明朝众多臭名昭着的权阉中,冯保算是一个比较特殊的存在,甚至可以说评价相对不错。”朱及第公允地评价道,“他并非不学无术、只知敛财弄权之辈。他通晓音律,擅长书法,有一定文化修养。在张居正改革期间,他作为内廷的关键一环,在票拟批红上与张居正配合默契,客观上保障了政令的畅通。他对年幼的万历皇帝要求严格,在经筵日讲上毫不放松,一度被李太后视为约束皇帝、辅佐朝政的重要依靠。若没有他,张居正的许多改革恐怕难以那么顺利地推行下去。”

然而,朱及第话锋一转:“但冯保的权力,如同建立在沙滩上的城堡,根基极其脆弱。他的地位,完全依赖于两个支点:一是李太后的信任与支持,二是与外廷首辅张居正的牢固同盟。”

“冯保的悲剧,在于他犯了三个致命的错误。”朱及第条分缕析,声音清晰。

“第一,过度依附李太后。 他将自己的命运完全与这位皇太后的政治影响力绑定。一旦太后出于各种原因(如皇帝成年、倦怠政事、或为自保)选择退出前台,他立刻就成了无根之萍。”

“第二,与张居正捆绑过深。 ‘张先生’与‘冯大伴’的联盟天下皆知,一荣俱荣,一损俱损。张居正被清算,他冯保怎么可能独善其身?”

“第三,也是直接引爆火药桶的导火索——插手永平公主的婚姻。” 天幕上出现了相关场景的示意,“他在这件事上或许是为了讨好皇家,或许另有盘算,但结果却因此导致万历皇帝的胞妹婚姻的不幸,可以说此举深深触怒了万历皇帝。皇帝会觉得,你这个家奴,连朕的姐妹的婚事都敢干预,还有什么是你不敢做的?这彻底越过了皇帝心中对宦官权限的底线,点燃了积压已久的怒火。”

朱元璋在御座上冷哼一声:

“内宦干政,终是祸端!即便他有些许功劳,一旦恃宠而骄,插手天家事务,便是取死之道!标儿,切记,宦官可用,但绝不可使其权重,更不可使其与外臣结交过密!”

“张居正一死,冯保的命运就已经注定。”朱及第的描述带着一种历史的必然感,“而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是李太后的态度转变。”

画面呈现出李太后在张居正死后,面对儿子万历皇帝日益强烈的亲政欲望和清算意图,最终选择了沉默和退让。

“李太后或许是对朝政感到厌倦,或许是为了保全自己和儿子的母子关系,或许她也意识到无法再压制成年的皇帝。总之,在张居正死后,她彻底放弃了干涉朝政,不再为冯保提供庇护。失去了这最关键的靠山,冯保在皇帝和反张(居正)势力的眼中,就成了一只待宰的羔羊。”

“清算来得又快又狠。”天幕上出现了冯保被贬斥的场景,“张居正死后不到半年,在张四维等人的策动下,万历皇帝亲自下旨,列举冯保‘欺君蠹国、贪赃枉法’等罪状,将其革职,抄没家产,发配到南京孝陵种菜。曾经权倾朝野、连皇帝都要敬畏三分的‘内相’,转眼间就成了阶下囚。”

“更可悲的是他的结局。”朱及第的声音带着一丝唏嘘,“冯保在被贬南京后不久,便在郁郁寡欢中病逝。而在他死后,万历皇帝的怒火仍未平息,认为其家财抄没未尽,继续追究,其家族亦受牵连。这位曾深度参与并影响了一个时代的权宦,最终落得如此凄惨的下场。”

朱标看到此处,面露不忍:“虽是权宦,却也毕竟侍奉多年,辅佐朝政有功。如此下场,未免太过……”

朱棣则面无表情地评论:“咎由自取。宦官本就是皇家奴仆,妄图借势揽权,便要有粉身碎骨的觉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