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播朱及第照例话锋一转,看向了旁边的互动区域,脸上露出饶有兴趣的表情。
“哎,各位老铁,我们先来看一条来自网友‘历史的螺纹’的超长分析帖,这位老铁旁征博引,观点相当犀利啊!点赞还挺多!”朱及第扶了扶并不存在的眼镜,开始认真地念道:
“「主播总调侃李景隆是‘战神’,说他是故意葬送百万大军。但有没有一种可能,我们后世人都骂错了方向?李景隆的屡战屡败,乃至建文帝的最终失败,根源并非某个人的选择,而是源于一场集体的政治背叛——是建文帝朱允炆上台后,彻底背叛了洪武爷朱元璋打天下所依赖的基本盘:即以淮西勋贵为核心的武人集团和整个北方的军事利益集团!」”
此言一出,宛如一块烧红的烙铁猛地浸入冰水,瞬间在奉天殿前激起了剧烈反应!原本还有些低语嘈杂的殿前顿时死寂一片,落针可闻。几乎所有文武大员的目光都“唰”地一下,先是下意识地看向以李善长、徐达、李文忠等人为代表的淮西勋贵队列,随后又触电般地、小心翼翼地瞄向龙椅上面无表情的朱元璋。勋贵们自身也是神色骤变,相互交换着震惊的眼神。
朱元璋的眼神骤然变得深邃无比,手指无意识地、有节奏地轻轻敲击着龙椅扶手,熟悉他习惯的近侍都知道,这是陛下极度专注且不悦时的表现。
朱及第并未察觉这跨越时空的震动,继续读着那条长评:
“「朱允炆和他的核心智囊团,即后世所称的‘建文三傻’,如齐泰、黄子澄、方孝孺,几乎清一色是南方士人,且多为理想化的文人。他们推行的激进削藩政策,看似是针对威胁皇权的藩王,但其凌厉酷烈的手段和‘削藩必尽’的姿态,实则深刻触动了镇守北方、与诸藩王利益盘根错节、甚至多有姻亲关系的勋贵武将集团的根基,让他们人人自危,唯恐成为下一个被清算的对象。」
天幕上配合地出现了虚拟的图表和数据流。
“「而在中央朝堂的权力分配上,建文一朝短短几年间,重要官职(如六部尚书、侍郎、都察院都御史等)的任命出现了极其明显的向南人倾斜的态势。
有后世学者统计(此处天幕展示虚拟的建文朝南人高官比例柱状图,显示占比超过七成),北方籍贯的官员被大量边缘化。
同时,科举取士的名额分配也呈现出南榜远超北榜的极端态势(天幕配合展示虚拟的建文朝科举中榜地域分析饼状图,南方士子占比高达八成以上),这几乎是从根本上断绝了北方士子的大规模晋身之阶,也寒了北方天下之心。」”
“「李景隆,」朱及第的声音读到这里,带着一种冷静的分析口吻,「他的身份非常关键:他是开国勋贵曹国公李文忠之子,根正苗红的淮西勋贵二代代表人物,他本身就是这个集团在军中的一面旗帜。他或许并非军事天才,但他和他所代表的整个集团,在这种政治格局下,面对一个明显抛弃、甚至敌视他们的君主,选择了一种消极的、非暴力的‘不作为’来表态。他不是一个人葬送了百万大军,他是整个被他代表的基本盘,已经在政治上选择了放弃建文帝。他的故意战败,是整个淮西-北方军事集团沉默的集体选择!」”
这段长篇大论读完,奉天殿前依旧是一片死寂,但每个人的心中都已掀起了滔天巨浪。这种从政治格局、利益集团角度进行的冷酷剖析,远比单纯嘲笑李景隆的个人能力或者背叛更加震撼,也更加……令人恐惧。它揭示了一个残酷的可能性:皇帝的宝座,并非仅仅建立在天命和仁德之上,更建立在与支持你的基本力量的契约之上。一旦背叛,再庞大的帝国也可能顷刻间土崩瓦解。
朱元璋的敲击龙椅的手指,不知何时已经停了下来,紧紧握成了拳。
这条信息量爆炸的留言刚读完,不等洪武朝臣们消化,朱及第又点开了下一条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