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哦?这边网友‘洪武老档案’有不同看法:「楼上说的有道理,但别忘了,这种南北和文武势力的倾斜,根子或许在洪武朝后期就埋下了。特别是洪武二十五年太子朱标去世后,太祖皇帝为了平衡局势、压制可能尾大不掉的勋贵集团,开始大量提拔和任用精通政务的南方科举出身官员进入中枢。李景隆虽然是武官之首,尊荣无比,但在这种大势下,或许早已敏锐地感觉到武人地位的下滑和自身处境的微妙危险。建文帝只是将这种趋势推向了极端。」”
这一段话,更是将风暴引向了朱元璋本人!
朱元璋的脸色瞬间变得极其难看。他从天幕上已经知道,他晚年尤其是洪武二十六年因为标儿之死、蓝玉案等事件,对勋贵集团进行了清洗和制衡,并重用了一些如方孝孺般的南方文臣……但这后世之人,竟将靖难之役的根源之一,追溯到了他的政策上?
曹国公李文忠站在勋贵队列中,眉头紧锁,下意识地看了一眼自己的儿子李景隆昨天曾经所站的侍卫方向,可惜从今天起这个儿子已经不在这里了。如果真是这样,那怕恐怕就更麻烦了,不管是不是自己儿子李景隆或者其他人的儿子都有可能感受到“危险”?仍然会选择“不作为”?
文官队列中,一些南方出身的官员神色微妙,而北方出身的官员则面露沉思或不忿。
朱及第看着激烈争论的弹幕,赶紧出面控场:“好了好了,老铁们的讨论非常精彩哈!都很有见地!看来李景隆到底是‘战神’还是‘时代的选择的代言人’,这话题又能再开一期了。”
他试图将话题拉回轻松的氛围,但说出的内容却更加沉重:“不过这些观点确实给我们提供了新的视角。靖难之役或许不仅仅是皇族内部的叔侄大战,其背后可能交织着更为复杂的南北地域矛盾、文武集团的利益之争以及皇权与勋贵集团之间的博弈。建文帝激进的政策,可能同时激化了这多重矛盾,而燕王朱棣,则很可能巧妙地利用并整合了这些失意的力量,最终逆转了局势。”
天幕下的奉天殿,陷入了一种前所未有的死寂。
先前大家更多是看热闹、震惊于未来的戏剧性变化,但今晚网友的这几段话,却像一把冰冷而锋利的手术刀,剖开了历史表象,露出了内里残酷的权力结构和利益纷争的核心。
淮西勋贵们沉默着,心中波涛汹涌,未来他们会被逼到放弃君王的地步?
南方文臣们沉默着,思考着权力与责任的关系。
北方出身的官员将领们沉默着,感同身受着那种被忽视的愤懑。
朱元璋更是沉默着,他一手打造的大明格局,在后世眼中竟成了祸乱的伏笔?他的决策,难道真的为子孙的内战埋下了祸根?
这种基于利益和权力格局的冷静分析,比任何夸张的戏剧性故事都更能震撼这些身处权力中心的古人。整个奉天殿,仿佛连呼吸声都消失了,只剩下天幕的光芒和每个人心中掀起的惊涛骇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