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片争论声中,年轻的天子(经过数年的历练,已非昔日懵懂少年,对萧墨玄和崔佑璋、杨映溪所描绘的蓝图有了更深的理解和支持)最终拍板,准了萧墨玄所请。
大战,一触即发。
经过连日的急行军,武毅力军已经来到了凉州城外,广袤的戈壁与草原交界处,成为了决定胜负的战场。
吐蕃噶玛部的首领赤桑,以其麾下三万铁骑为傲,视大虞军队为只会守城的羔羊。他听闻来的是一支“没听过名号”的新军,更是轻蔑不已,决定以吐蕃最擅长的骑兵冲锋,一举击溃对方主力,然后趁势拿下凉州。
然而,当黑压压的吐蕃骑兵如同潮水般涌向武毅军阵列时,他们遭遇了前所未有的打击。
武毅军并未像传统军队那样结成密集的防守阵型。前排是手持改良后巨大塔盾和长矛的重步兵,盾牌连接,如同移动的城墙,长矛如林,寒光闪烁。
而在盾阵之后,是数排操作着强力连弩的弩手。这些连弩射速极快,且配备了天工院特制的破甲锥头,在吐蕃骑兵进入射程后,瞬间爆发出密集的箭雨!
这还不是最可怕的。在军阵的两翼和后方,悄然布置着数十架经过伪装的小型投石机(也是天工院的杰作,轻便且射程可观),它们抛射的不是巨石,而是天工院在杨映溪的土手雷的基础上研制出来的土炸弹,他们还给起了个好听的名字叫‘天女散花’。
因为这个炸弹爆炸后,伴随着四射的三棱刺,无论是扎在马身上还是人身上,都会流血不止,因为这些三棱刺上都有放血槽,这还是杨映溪受现代军队三棱刺刀的启发,让天工院,兵器部的人研发出来的。
赤桑的骑兵冲锋在武毅军立体而高效的防御体系前撞得头破血流。他们惯用的骑射技巧,在连弩和炸药的压制下显得苍白无力;他们赖以成名的集群冲锋,则在盾阵、长矛、火海和三棱刺的联合绞杀下寸步难行。
就在吐蕃军攻势受挫,阵型开始混乱之际,武毅军中军号角声一变!
早已蓄势待发的武毅军骑兵,从侧翼猛然杀出!这些骑兵并非传统的重甲铁骑,而是兼具速度与冲击力的轻骑兵,他们人手配备了一款造型奇特、可单手连续击发的短火铳(这是杨映溪根据现有工艺“提醒”天工院工匠方向,经过无数次试验弄出来的初级火枪,虽远未成熟,但近距离的轰鸣、火光和杀伤力,在这个时代已是骇人听闻),腰间还挂着马刀。
骑兵如同两把锋利的尖刀,直插吐蕃军混乱的侧翼。短火铳在近距离齐射,声如霹雳,白烟弥漫,吐蕃骑兵的战马受惊,骑士中弹落马者不计其数。紧随其后的马刀劈砍,更是收割着生命。
“妖法!这是妖法!”从未见过火器的吐蕃骑兵瞬间崩溃了。前方的冲不破钢铁与火焰的死亡之墙,侧翼又遭到“雷霆”与利刃的无情打击,军心顷刻间瓦解。
赤桑试图收拢部队,但兵败如山倒。武毅军步兵阵线开始稳步前压,弩箭和投石机持续覆盖,骑兵则在外围不断穿插切割。一场预期的歼灭战,变成了一边倒的屠杀。
最终,三万吐蕃铁骑,仅有数千残兵在赤桑的带领下狼狈逃回高原。武毅军乘胜追击,不仅收复了所有失地,更是反攻入吐蕃境内百余里,兵锋直逼噶玛部的老巢,迫使吐蕃诸部遣使求和,签下了承诺永不犯边、开放贸易、并赔偿大量牛羊财物的城下之盟。
凉州大捷的消息传回京城,举国欢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