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小说网 > 灵异恐怖 > 娇骨谋 > 第171章 出鞘利刃

第171章 出鞘利刃(1 / 2)

时间如白驹过隙一般,那日温泉小聚后,时间飞快的又过去了大半年。大虞朝堂内外,看似波澜不惊,实则暗流涌动。

而那支被萧墨玄倾注心血、被杨映溪以各种方式全力支持新军,做为新生代势力的代表,最受三人的关注。

这支以武备学堂毕业生和部分神机营精锐为骨架组建的“武毅军”,已非昔日吴下阿蒙。他们不仅装备了天工院持续改进的精良器械——从射程更远、精度更高的弩箭,到便于携带和组装的轻型野战工事,更重要的是,他们接受了全新的训练体系和战术思想。

萧墨玄采纳了杨映溪“实践出真知”的建议,在过去的两年时间里,以剿匪、平乱为名,将武毅军各部轮番派往大虞朝境内那些匪患猖獗或不稳的区域。

武毅军也不负众望交出的令所有人都满意的答卷,也成功的让当初极力反对组建新军的人哑口无言。

新军的行动迅捷如风,战术灵活多变,情报精准到位,往往能以最小的代价完成清剿任务。更难得的是,军纪严明,对百姓秋毫无犯。这使得武毅军不仅在战场上所向披靡,更在民间赢得了“仁义之师”的美誉。

几次漂亮的实战洗礼,让这支年轻的军队迅速褪去了学堂里的青涩,磨砺出了铁血锋芒,也积累了宝贵的实战经验。

就在武毅军羽翼渐丰之时,萧墨玄和崔佑璋一致决定是时候将‘武毅军’放到真正战场上,经历真正战争洗礼,完成他们最后的蜕变。

恰逢此时,西北边境,吐蕃诸部在经历了短暂的沉寂后,再次蠢蠢欲动。以噶玛部为首的几个大部族,联合了高原上一些桀骜不驯的部落,集结了数万骑兵,以“贸易不公”、“草场纠纷”为借口,大举犯边,边关告急的文书如同雪片般飞向京城。

朝堂之上,顿时炸开了锅。主和派声音再起,认为吐蕃骑兵骁勇,高原作战于己不利,应以安抚、和亲为主,避免劳师远征,损耗国力。一些保守的勋贵则主张调遣传统的边军主力,以稳扎稳打的堡垒战术应对。

然而,这一次,萧墨玄的态度异常强硬。

“养兵千日,用兵一时。”摄政王立于金殿之上,声音冷峻如铁,“对于,吐蕃这等背信弃义,侵我疆土,屠我百姓的宵小之徒,若再行怀柔,国威何在?边民何安?

武毅军已成军两年,历经剿匪实战,军械粮草充足,正是为国效力之时!臣,请旨以武毅军为主力,辅以部分边军精锐,出征吐蕃,定要将其打疼打服,扬我大虞国威!”

此言一出,满朝哗然。让一支成立不过数年的“新军”担当如此国战的主力?这简直是拿国运开玩笑!

但萧墨玄早已不是数年前的萧墨玄。他通过掌控京畿军权、推动商事改革、与崔佑璋联盟等手段,已然在朝中建立了稳固的权力基础。

更重要的是,武毅军的战绩有目共睹,并非纸上谈兵。而崔佑璋则带领着日益壮大的开明派官员,在舆论和具体政务上给予了全力支持。

他甚至巧妙地利用世家关系网络,切断了吐蕃可能从其他渠道获得的物资补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