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映溪恪守着“赤诚待之”的原则,该提供的技术、资金、信息支持毫不吝啬,该提醒的风险也直言不讳,但对于萧墨玄和崔佑璋之间偶尔因立场或思路不同而产生的微妙争执,她大多时候只是听着,不轻易表态,更不涉足他们各自势力范围内的具体人事安排。
她这种看似“置身事外”的态度,反而让萧墨玄和崔佑璋更加尊重她的意见。他们都明白,她所站的位置,超脱于朝堂派系和世家纷争,视角更为独特和清醒。
而他们两人,一个代表着皇权与变革的强力推进者,一个代表着从内部瓦解世家壁垒的改良派,虽有共同目标,但路径和手段上难免有分歧,需要杨映溪这个“第三方”时而调和,时而提供新的思路。
至于个人的情感,杨映溪对于他们的示好,她坦然受之,反正她该说的都说了,只要她自己守着自己的底线,他们两人的选择并不是她能左右的,当然一切的前提是他们不可以干扰她的正常生活。
她有自己的目标要实现,不想陷入儿女情长的纠缠,只要不越过她的界限,随他们去吧。当前,还有太多重要的事情要做。
时光流逝,转眼又是一年春夏之交。三人播下的种子,开始在不同的领域悄然发芽。
天工院农桑科培育的新作物在几个慈济院管辖的庄园里获得了丰收,尤其是土豆,其惊人的产量和适应力让参与种植的农户欣喜若狂。
消息不胫而走,附近州县的农民纷纷前来打听种苗。杨映溪顺势而为,通过慈济院以极低的价格提供种苗和种植技术指导,并以此为契机,与当地官府合作,推广新的农耕法。
这不仅实实在在地改善了部分百姓的生活,也为她赢得了广泛的民间声誉——当然,这些声誉大多记在了“乐善好施”的秦歌秦公子名下。
与此同时,天工院匠造科改进的军械,在经过神机营的严格测试后,被证明性能卓越,萧墨玄力排众议,开始小批量装备部队。这使得他在军中的威望更上一层楼。
而律例修订小组的工作也取得了初步进展,一份关于明晰商业契约、保护正当商户利益的《商事通则》草案,在经过无数次修改和争论后,终于成型。
萧墨玄选择了一个合适的时机,在一次讨论如何增加国库收入的御前会议上,将这份草案作为“鼓励商事、扩大税源”的配套措施提了出来。
虽然遭到了部分守旧官员的反对,但在户部现在已经完全被崔佑璋控制了,所以提案最终还是通过了。这看似只是经济领域的一小步,却意义非凡。
崔佑璋的努力则结出了更为隐形的果实。他一手促成的“义仓-义学”体系在几个州县运行良好,不仅缓和了当地的贫富矛盾,也确实培养出了一些可造之材。
他精心维系的那个小圈子,核心成员已增加到十余人,都是一些世家子弟中真正心怀天下的,他们对现行制度的弊端有深刻认识,且怀有改革意愿。
这一日,三人难得偷闲,在崔佑璋名下的一处温泉别庄小聚。夜色朦胧,温泉池水汽氤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