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毅军之名,一夜之间响彻大虞,威震周边诸国。那些原本对日渐富庶稳定的大虞抱有觊觎之心的邻国,都受到了极大的震撼。
周边的邻国已经悲愤的意识到,大虞朝,已经与他们不在一个量级了!甚至只要大虞朝愿意,他们的国家随时可以化成历史长河中的沙粒!
在这场战争中,杨映溪虽未亲临前线,但她的影响力无处不在。天工院提供的军械是胜利的重要保障;她麾下商队建立的信息网络,为武毅军提供了精准的吐蕃兵力部署和后勤情报;慈济院在战前战后对边境难民的安置和救助,也稳定了后方民心。
捷报传来的当晚,萧墨玄、崔佑璋和杨映溪再次聚首。
萧墨玄眉宇间的疲惫一扫而空,取而代之的是锐利的光芒和如释重负的昂扬。他举起酒杯,沉声道:“这一战,打出了大虞的威风,也证明了我们选择的道路是正确的!映溪,佑璋,此役之功,有你二人一半!”
崔佑璋亦是满面红光,笑道:“痛快!经此一役,看朝中还有谁敢质疑新军,质疑变革!接下来,推行新的吏治考核,阻力想必会小很多了。”
杨映溪看着眼前这两个意气风发的盟友,心中也涌动着成就感。她端起茶杯(她依旧不喜饮酒),以茶代酒,微笑道:
“恭喜王爷,恭喜佑璋。这只是开始,武毅军的成功,证明了制度、技术和人才结合的力量。我们要做的就是让这种认知,这种力量,深深的植入到大虞朝发展的骨髓里,让大虞朝在这条既定的轨道上,能走多远走多远!”
星空之下,三人再次举杯。这一次,他们不仅是为了初步实现的蓝图,更是为了一个已然展露出獠牙、让四方敬畏的强大帝国雏形。脚下的路,似乎因为这场酣畅淋漓的胜利,而变得更加清晰和宽阔。
而他们三人之间,那因共同理想和并肩作战而凝结的纽带,也愈发坚不可摧。个人的情感,在这宏大的胜利与光明的未来面前,似乎显得愈发微不足道,却又在不知不觉中,沉淀得更加深沉。
武毅军班师回朝的这一日,京城万人空巷。
旌旗招展,甲胄鲜明,得胜的将士们迈着整齐而有力的步伐,穿过朱雀大街,走向皇城。阳光洒在冰冷的铁甲和闪亮的兵刃上,折射出令人心悸的寒光。
队伍的最前面,数百名士兵身着缟素,每个人都神情肃穆的抱着一个白色的骨灰坛,为首的一个老兵高喊了一声:“兄弟们,到——家——了!”
是战争就有死亡,这是每个人都明白的道理,只是当人们如此近距离的面临死亡时,依然会对它感到敬畏!
而这些经过战火洗礼的面庞,带着肃杀与骄傲,沉默的行进本身,更是散发出一种无言的威慑力。
沿途的百姓看到这一幕,也自发的在道路的两边设起了香案,抛洒着纸钱……。
一位老者,举起一坛酒,用苍老又浑厚的声音喊道“娃儿们,到家了,吃饱喝足再上路了啦!来世还是咱大虞的好儿郎啊!”
每个人都在用自己的方式,由衷地为这些战死疆场的战士们献上自己最崇高的敬意。
队伍来到了大虞皇城前,年轻的皇帝率领百官,降阶相迎!亲自护送阵亡将士骨灰放入太庙旁的英烈祠!从此,凡是为大虞朝阵亡的将士,将与大虞皇室共享百姓香火!
皇帝与摄政王,对凯旋将士给予了最高的礼遇;并且按照各自的战功进行了封赏!而这次封赏与以往不同的,是由朝廷直接封赏到每个人的头上!这是一个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