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在于,周鹤翔提供的这些碎片,虽然证实了敌军的战略意图和大致方向,但还缺少最核心、最致命的关键信息——
敌军此次行动的主攻方向或重点防御区域究竟在哪里?是直扑延安?还是意图控制某条特定通道?
如此大规模的军事行动,其发起的总攻时间(d日\/h时)是什么?
除了已经露头的这几个师,敌军是否还投入了更多的预备队或技术兵种?其完整的战役布势是怎样的?
这些,才是延安和野战军首长最需要知道,也最能影响战局走向的“钥匙”。而目前手中的情报,仅仅是指出了“锁”的位置,却无法提供打开这把“锁”的精确“齿痕”。
他拿起放大镜,再次仔细审视那些照片,不放过任何一个角落,试图从字里行间、从部队番号的排列顺序、从后勤物资的分配清单中,找到哪怕一丝一毫能暗示主攻方向或时间节点的线索。
但收获甚微。备案文件毕竟不是作战命令,细节被刻意模糊和分散了。
他靠在椅背上,揉了揉发胀的太阳穴,长长地吐出一口浊气。灯光下,他的脸色显得有些疲惫。
拼图,已见端倪。
敌军的战略动向和大致轮廓,已然清晰。
但这还不够。远远不够。
在瞬息万变的战场上,模糊的情报可能导致致命的误判。他必须获取更精确、更核心的信息。
周鹤翔这条线已经成功开辟,并且证明了其价值。但以周鹤翔的职位,能接触到的机密层级恐怕也仅限于此了。想要拿到真正的作战计划,恐怕……
他的目光不由自主地投向了态势图上,那个代表着胡凌风的位置。这条更危险、也更诱人的线,是时候考虑是否要动用,以及如何动用了。
然而,还没等他将新的行动计划构思完善,一个更紧迫的压力,已经循着无形的电波,从遥远的陕北,穿透重重封锁,悄然抵达。
分析刚刚完成,结论尚未送出,新的催促已然在路上。
陆明远这份初步的分析结论,能否满足延安的急切需求?而那封即将到来的“延安急电”,又会带来怎样的新指令和更大的压力?获取核心机密的任务,变得前所未有的紧迫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