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3章 商会抱团(1 / 2)

广州十三行的会馆里,檀香木桌被三十双手围得满满当当。王万金敲了敲茶碗,青瓷相碰的脆响压过了满屋的议论声。他捻着山羊胡,目光扫过在座的商人——做丝绸生意的张老板袖口沾着丝线,跑南洋运胡椒的刘掌柜靴底还带着海沙,专销瓷器的李东家指缝里嵌着釉彩,都是广州城里数得着的海贸商户,此刻却个个面带愁容。

“各位,”王万金的声音不高,却带着股不容置疑的劲儿,“上个月荷兰商人范德堡来收生丝,开口就压三成价,为啥?就因为咱二十家商户各卖各的,他东家压价西家抢单,最后谁也没赚到钱。张老板的伙计跟我说,范德堡临走时还冷笑,说‘你们中国人,就像散沙’。”

“呸!”张老板“啪”地拍了下桌子,绸缎马褂的袖子扫过茶盘,溅出的茶水打湿了账本,“那洋鬼子就是欺人太甚!我跟他磨了三天,他就咬死‘你不卖自有别人卖’,气得我差点掀了谈判桌!库房里堆着的五十匹上等杭绸,现在还压着没动呢!”

他这话像根火柴,点燃了满屋子的火气。刘掌柜摸着算盘珠子,噼里啪啦打得震天响:“波斯商队更黑!去年收胡椒,明明市价五两一石,他非说‘印度来的胡椒只要四两’,逼着咱降价。我那船货,最后亏了三百两,到现在还欠着码头的搬运费!”

“还有那些西洋船主,”做茶叶生意的赵老板接口道,“运费说涨就涨,上个月从广州到马六甲,每吨竟要加半两银子。咱单个商户哪敢跟他们较劲?眼睁睁看着利润被啃掉一大块!”

王万金等议论声小了些,从怀里掏出份蓝布封皮的章程,用黄铜镇纸压在桌上:“所以,我提议成立‘海贸商会’,约法三章:一、统一对外报价,生丝、瓷器、胡椒都按品级定基准价,谁也不许私自压价;二、共享商路信息,谁家探出了新航线,大伙分摊费用一起走,防海盗的法子也得拿出来共享;三、抱团抗风险,哪家遇了难——不管是船坏了、货丢了,还是被洋人刁难,商会出钱出力帮衬。”

他指着章程上的朱红手印:“我已经请了知府大人做见证,入会的都交五百两保证金,谁坏了规矩,保证金充公,还得被逐出商会,以后十三行没人跟他做买卖。”

刘掌柜停了算盘,眉头紧锁:“王会长,这法子是好,可就怕有人嘴上答应,暗地里给洋人塞好处。前年李掌柜就偷偷给波斯人送过两匹云锦,换了个好价钱,害得咱们都跟着被压价。”

“这事我早想到了。”王万金掀开旁边的木箱,里面是二十个一模一样的木牌,上面刻着“海贸商会”四个金字,“每个会员发一块,交货时必须出示木牌,洋人见了牌子才认账。谁要是私下发货,一查便知。”

李东家脸一红,赶紧站起来:“我加入!以前是我糊涂,现在才明白,独行快,众行远。上个月我的瓷器在马六甲被海盗抢了,要是有商会,大伙凑凑钱,也能再备一船货,不至于让窑工们断了生计。”他第一个在章程上按了手印,红泥在纸上洇开,像朵沉甸甸的花。

当天下午,“海贸商会”的黑底金字招牌就挂在了会馆门口,红绸子一扯,引来半条街的人围观。王万金让人把统一报价单贴在门板上:生丝上等品每匹八两,胡椒每石五两,青花瓷按件论价——一尺半的碗八钱,二尺的瓶二两,明码实价,童叟无欺。

头一个找上门的果然是范德堡。他照旧穿着笔挺的洋装,手里拄着象牙手杖,见了报价单直皱眉:“王,你们这价太高了,我从印度收生丝,只要六两。”

王万金端着雨前龙井,不紧不慢地说:“范德堡先生,您该知道,印度的生丝织不出咱江南的绸缎。去年您在巴黎卖的那件杭绸睡袍,标价三百法郎,用的就是张老板的货。您要是想在欧洲贵族面前赚面子,还得要咱的货。再说了,全广州的生丝都在商会手里,您别处可买不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