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粮仓的老王头,原是青州的账房先生,逃难到断云寨,因识得字、会算账,被派来管粮。他带着三个小吏,把每天入库的粮草记在厚厚的账簿上,米袋上的封条要核对,肉干的成色要检查,连麻袋的数量都得数一数。
“陈仓米十二万石,糙米二十万石,小米五万石,肉干三万斤……”老王头戴着老花镜,笔尖在账册上挪动,忽然停住,对着阳光数了数后面的零,“乖乖,这都五十万石了?”
小吏们凑过来看,只见账册最后一页,老王头用红笔写着总数,旁边画了个圆滚滚的笑脸,
“王管事,您这账算得准吗?”有个年轻士兵探头问,他刚从云州府来,还没见过这么多粮。
老王头敲了敲账册:“错不了!当年在青州府,我算错半石米都得打板子。你看这粮仓,”他指着最东边那座,“里面的小米能吃到明年秋收,肉干挂在梁上,能存到后年!”
士兵们听得直咋舌。他们以前在朝廷的军队里,能吃上半饱就不错了,哪见过这么厚实的家底。有个老兵摸着粮仓的砖墙,眼眶红了:“要是早遇上断云寨,我爹当年也不至于饿死……”
消息传到聚义楼时,曹林正在和秦先生研究地图。秦先生接过黑石关送来的账册,看着那个红笔笑脸,忍不住笑出声:“老王头倒是个妙人。五十万石,足够应付一场大战了。”
“不止是打仗。”曹林指着地图上的洛阳,“赵承煜盯着洛阳的粮草,无非是怕自己耗不起。现在咱们把黑石关堆成粮山,就是告诉他:想耗?咱们奉陪到底。”
秦先生点头:“更要紧的是让弟兄们看见底气。知道身后有粮,打仗才敢往前冲。”他想起年轻时跟着旧主打仗,就是因为断了粮,好好的队伍一夜溃散,“这五十万石,堆的不是粮,是人心。”
此时的黑石关,夕阳正给粮仓镀上一层金红。老王头站在最高的粮堆上,指挥士兵们用席子把粮堆盖好,防止夜里下雨。远处的练兵场上,士兵们正在操练,吼声震得粮堆上的尘土簌簌往下掉。
“照这样堆下去,用不了多久,这关里就没地方走车了。”老王头摸着账册上的笑脸,心里比谁都踏实。他知道,这些粮食不仅能让士兵吃饱,等将来打进中原,还能分给那些像他一样逃难的百姓——曹大人说过,“手里有粮,心里不慌,天下才能稳”。
夜色降临时,黑石关的粮仓亮起了灯笼,十二座粮仓像十二颗圆滚滚的星辰,在边境的夜空下闪着暖光。粮堆里的虫鸣、远处的驼铃、士兵的操练声混在一起,成了最安稳的夜曲。
谁都知道,这粮山不是堆来看着的。它是断云寨的底气,是即将出鞘的剑,是曹林望向中原时,眼里那片沉甸甸的笃定——等时机一到,这些粮草会变成最锋利的武器,推着他们,一步步靠近那个“江山稳固”的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