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源联盟的审批流程,在孙启明事件的影响和林辰“将计就计”的策略下,确实出现了一定程度的迟滞。然而,当孙启明的嫌疑被正式澄清,调查结论认定举报信系恶意诬陷后,推动联盟成立的议题,便以更强的势头,被重新摆上了国家能源安全与战略发展委员会的正式会议桌。
这是一间庄重而肃穆的会议室,深红色的地毯吸收了大部分脚步声,椭圆形的巨大实木会议桌旁,坐着十几位能够影响国家能源命脉的人物。林辰作为“特别经济顾问”,列席会议,他的位置并不靠前,却吸引了众多或明或暗的目光。
会议由委员会常务副主任,一位头发花白、不怒自威的老者主持。他简单阐述了能源联盟构想的战略意义,以及前期筹备工作的进展。
话音刚落,一位戴着金丝边眼镜、面色严肃的中年男子便清了清嗓子,开口了。他是发改委下属某关键司局的负责人,郑守仁,素以作风强硬、观点保守着称。
“主任,各位同志,”郑守仁的声音不高,却带着一种不容置疑的份量,“林顾问提出的能源联盟构想,志向远大,我个人原则上是支持的。但是,我们做工作,不能只讲理想,不顾现实。”
他扶了扶眼镜,目光扫过全场,最后落在林辰身上,带着审视的意味。
“第一,关于主体性质。联盟以民营资本为主导,试图整合涉及国家战略安全的稀有矿产资源,这是否符合相关政策和法律法规?其决策效率与风险承担能力,是否能与国家队相提并论?将如此重要的战略任务,交付给一个松散联盟,责任如何界定?风险如何管控?”
“第二,关于技术可行性。联盟宣称掌握了突破性的核心技术,但据我了解,这些技术大多尚处于实验室阶段,距离规模化、商业化应用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其中不确定性极高。我们是否应该将国家战略,寄托在这些尚未经过充分验证的‘未来技术’上?”
“第三,关于国际影响。如此大规模地整合国际矿产资源,势必会引起现有国际矿业巨头的激烈反弹,地缘政治风险不容小觑。我们是否做好了充分的预案,应对可能出现的各种制裁、封锁乃至更激烈的对抗手段?”
郑守仁的发言,条理清晰,句句戳在要害,而且引用了大量数据和法规条款,显然是做了充分的准备。他的质疑,代表了体制内一部分保守力量对林辰这种“破格”人物和“激进”方案的天然不信任和抵触。
会议室内的气氛瞬间变得有些凝重。几位委员微微颔首,显然郑守仁的话说到了他们心坎里。
林辰面色平静,仿佛早有预料。他没有立刻反驳,只是安静地听着,手指无意识地在面前的笔记本上轻轻敲击。
另一位与林辰交好、曾私下对联盟表示过支持的委员,试图缓和气氛:“守仁同志的担忧不无道理,但我们也应该看到,民营机制灵活,在技术创新和国际市场开拓方面,往往能发挥出意想不到的优势。林顾问在暹粒的行动,也证明了他具备处理复杂国际事务的能力……”
“能力是一回事,制度是另一回事!”郑守仁毫不客气地打断,“我们不能因为个别人的能力,就忽视制度设计和风险管控的根本性问题!暹粒的成功有其特殊性,不能简单复制到全局战略上!”
争论开始升级,支持与反对的声音在会议室里交织,虽然保持着表面上的克制,但言辞间的锋芒已然显露。
这时,主持会议的常务副主任轻轻敲了敲桌面,制止了争论。
“守仁同志的问题很尖锐,也很实际。”老者缓缓开口,目光平和却极具穿透力,“林顾问,对于这些质疑,你怎么看?”
所有人的目光再次聚焦到林辰身上。
林辰知道,这是他必须正面迎接的挑战。这不仅关乎联盟的审批,更关乎他本人在这个核心权力圈层内的立足之地。
他站起身,没有看稿,目光沉稳地迎上郑守仁,也扫过在场的每一位委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