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5章 开发的较量(2 / 2)

有了林辰的支持,赵东和孙伟有了底气,回去后立刻组织了更加严谨的专家评审和效益评估。

与此同时,陈海洋也察觉到了林辰的“不配合”。他亲自给林辰打来电话,语气虽然依旧客气,但话里话外透着不满:“林市长,听说高新区那个智能制造项目的用地,遇到了一些程序上的问题?这个项目省里都很关注,是我们海州产业升级的关键抓手,时间不等人啊。一些细枝末节,是不是可以适当灵活处理?”

林辰在电话里从容应对:“陈书记,我完全理解您引进大项目、加快发展的迫切心情。正因为这个项目重要,我们才更要科学决策,把工作做扎实。专家评审和效益评估是必要的程序,也是为了确保项目真正能够落地生根、开花结果,避免日后产生遗留问题。请您放心,我们会加快进度,尽快拿出一个经得起检验的方案。”

他态度坚决,理由充分,陈海洋一时也找不到更好的说辞,只好催促尽快。

几天后,更加详实的评估报告出来了。结论与林辰的判断基本一致:该项目存在用地需求虚高、核心技术依赖度高、对本地产业带动有限等问题,建议审慎引入,如确需引入,也应在土地价格和后续监管上设置更加严格的条件。

这份报告被同时送到了林辰和陈海洋的案头。

陈海洋看到报告后,脸色很不好看。他在一次小范围的协调会上,直接将报告扔在桌上,语气带着压抑的怒火:“这份报告是什么意思?是质疑我们招商引资的眼光,还是故意设置障碍?别的城市为了抢这种项目,争得头破血流,我们倒好,自己给自己设卡!这样的营商环境,怎么吸引大项目、好项目?”

面对陈海洋的指责,林辰没有动气,他拿起报告,指着上面的关键数据和专家意见,一条条进行解释:“陈书记,不是我们故意设卡,而是要对海州的长远发展负责。这块地如果按对方的要求出让,每亩地价不到市场价的百分之四十,仅此一项,国有资产潜在损失就超过两个亿。而项目承诺的税收和就业,根据专业机构测算,存在明显夸大。我们不能做赔本赚吆喝的买卖。”

他目光扫过与会人员,继续说道:“我认为,我们招商引资,不能‘捡到篮子里的都是菜’,更要讲究质量和效益。高新区应该重点扶持那些与本地产业关联度高、创新能力强、能够扎根发展的‘专精特新’企业和项目,哪怕它现在规模还不大,但潜力巨大。这才是可持续的发展之道。”

两人的观点再次针锋相对。会议不欢而散。

这件事很快在海州权力圈内传开。人们都在观望,这场关于开发区地块的较量,最终会如何收场。是陈书记凭借其强势和背景如愿以偿,还是林市长坚守原则成功阻击?

压力来到了市长和其他常委这边。如何平衡发展速度与发展质量,如何协调两位重要副手之间的关系,成了摆在面前的难题。

林辰知道,这不仅仅是关于一块地的争论,更是海州未来发展方向的一次重要抉择。他必须坚持住,这不仅是为了守住国有资产的底线,更是为了扞卫他所坚信的、符合海州实际的发展路径。他准备好了更充分的材料,打算在接下来的常委会上,进一步阐述自己的观点。这场开发区里的较量,已经超出了项目本身,演变成了一场关于发展理念和执政智慧的更深层次博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