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4章 理念之争(2 / 2)

林辰揉了揉眉心,没有说话。他理解是具体办事的人。

“看来,光是埋头做事不行了。”林辰沉吟片刻,对王猛说道,“有些工作,需要更多地争取市长的支持,也要在常委会上更好地阐明我们的观点。你帮我留意一下,近期有没有合适的契机。”

机会很快来了。省委下发通知,要求各地市围绕“推动高质量发展”主题,结合本地实际,撰写专题调研报告,省委主要领导将亲自阅示。

这是一个在全省层面展示海州发展思路的绝佳机会。

陈海洋对此极为重视,亲自组织了一个写作班子,闭门研讨了几天,拿出了一份报告初稿。报告洋洋洒洒数万字,重点描绘了以“国际商务区”为龙头,打造“区域性金融中心”、“总部经济集聚地”的宏伟蓝图,通篇充满了“新动能”、“制高点”、“跨越式”等词汇,看起来气势恢宏。

林辰看完初稿,沉默良久。报告写得很有水平,也很能吸引眼球,但他觉得,这更像是一份放在任何一个沿海城市都适用的“通用模板”,并没有真正切中海州的脉搏。

他利用周末时间,带着几个人,再次深入开发区、工业园区、甚至是一些乡镇街道进行调研,与企业家、基层干部、普通市民座谈,倾听他们的困难和期盼。

回来后,他把自己关在办公室里,亲自动手,对报告进行了大幅度的修改。他保留了原稿中关于长远愿景的部分,但用大量篇幅,着重分析了海州作为老牌工业城市转型升级面临的特殊挑战:传统产业占比依然较高,创新能力不足,民营经济活力有待激发,民生领域历史欠账较多……

在此基础上,他提出了海州推动高质量发展的“三步走”路径:第一步,立足当前,稳住基本盘,通过技术改造、品牌提升帮助传统产业焕发新生,大力优化营商环境激发民营经济活力,集中力量补齐教育、医疗、养老等民生短板;第二步,聚焦重点,培育新动能,围绕海州已有的产业基础,在高端装备、新材料、生物医药等几个优势领域寻求突破,而不是盲目追求不切实际的“高大上”;第三步,才是着眼长远,规划建设像“国际商务区”这样的战略平台。

他的报告,数据扎实,案例具体,语言平实,更像是一份立足实际的“施工图”,而非飘在空中的“规划图”。

两份风格迥异的报告摆在了市长和各位常委面前。讨论异常激烈。陈海洋坚持认为自己的报告格局更大,更能体现海州的雄心壮志;林辰则强调,高质量发展必须尊重规律,脚踏实地。

最终,经过多次修改和磨合,上报省委的报告采纳了林辰报告的主要框架和核心内容,但也吸收了陈海洋报告中关于长远愿景的部分描述。

这份报告,可以看作是林辰在理念之争中,阶段性地赢得了更多支持。但林辰知道,这远不是终点。陈海洋不会轻易改变他的思路,两人在海州发展路径上的博弈,必将长期持续下去。他需要更有智慧、更有耐心地应对,确保海州这艘大船,能够沿着符合实际、利及长远的航道稳健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