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4章 理念之争(1 / 2)

陈海洋的空降,如同在平静的湖面投入一颗石子,涟漪逐渐扩散至海州政务的方方面面。林辰能清晰地感觉到,市政府内部原本相对顺畅的运行节奏,开始出现一些微妙的滞涩。一些原本可以直接拍板的事情,现在往往需要多一轮沟通,甚至需要拿到市长办公会上进行讨论。

两人之间的理念差异,在一次次会议和文件传阅中,逐渐清晰化、公开化。

一次市长办公会,讨论关于扶持中小企业发展的专项资金使用方案。林辰牵头制定的方案,侧重于减免税费、提供贷款贴息、建设普惠性的创业孵化平台,目的是帮助面广量大的中小微企业渡过难关,稳定就业。

方案汇报完毕,陈海洋扶了扶眼镜,率先开口:“林市长这个方案,考虑得很周全,体现了对市场主体的关怀。不过……”他话锋一转,“我认为,在当前区域竞争白热化的背景下,我们更应该集中力量,重点扶持那些科技含量高、成长性好的‘专精特新’企业和潜在的‘独角兽’。把有限的资金撒胡椒面,效果可能不彰,不如成立一个规模更大的产业引导基金,通过股权投资等方式,精准滴灌,争取培育出几个能带动整个产业链的龙头企业。”

他拿出了一份精心准备的ppt,展示了省里和其他先进地市在产业基金运作方面的“成功经验”,数据详实,图表精美。

“陈书记的思路确实具有前瞻性。”林辰平静回应,“培育龙头企业很重要,但海州目前的产业基础,还是以传统制造业和中小微企业为主,他们是吸纳就业的主力军,也是经济生态的‘毛细血管’。如果‘毛细血管’大面积坏死,即便培育出一两个‘独角兽’,整个经济体的健康也会受到影响。我们的政策,需要兼顾‘顶天立地’和‘铺天盖地’。”

他顿了顿,补充道:“而且,产业基金运作要求高,风险也不小,需要非常专业的团队和严格的风控。以我们目前的条件,大规模推开恐怕需要慎重。”

会上,支持林辰务实稳妥思路的,和支持陈海洋跨越式发展构想的,各有其人,争论颇为激烈。最终,市长采取了折中方案,大部分资金仍按林辰的方案执行,但同意划出一小部分,由陈海洋牵头探索设立产业引导基金的可行性。

类似的争论,还发生在城市规划、土地出让、招商引资等各个领域。陈海洋总是能拿出高大上的理论、外地成功的案例,言语间充满了对“格局”、“能级”、“引爆点”的追求;而林辰则更关注海州的实际市情、财政承受能力以及政策落地的具体效果。

表面上看,这只是工作思路的不同,但背后,却是两种发展观和政绩观的碰撞。陈海洋渴望在任内干出几件“看得见、摸得着”的大项目,快速积累政治资本;而林辰则更倾向于循序渐进,夯实基础,注重发展的可持续性和普惠性。

这种碰撞,不可避免地影响到了提气”、“更有前途”;而一些经验丰富、了解海州实际情况的老干部,则更认同林市长的稳扎稳打。

市政府办公厅的小会议室里,气氛有些沉闷。林辰刚刚听完王猛关于近期一些工作推进阻力的汇报。

“财政局那边,原本答应优先保障北苑安置房项目的部分资金,陈书记过问后,表示要‘统筹考虑’,拨付进度就慢了下来。发改委上报的几个民生项目,在陈书记那里也卡了壳,认为‘效益不够突出’。”王猛低声说道,“陈书记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