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诱敌深入,他刻意放开这条通道,将主力部队后撤至远处,制造出此地无人设防、安全通畅的假象。
以谢里登此前作战时展现出的谨慎性格判断,极有可能选择先进城稳住阵脚,再图后续行动。而正是利用了这种心理,汉军才能在敌人最松懈的时刻发起突袭,打个措手不及!
不久之后,美军前锋进入了埋伏区,落入了汉军哨兵的视线之中。但因赵明诚事先严令不得轻举妄动,士兵们稳住身形,按兵不动,任由敌方先头部队安然通过。
行进途中,谢里登心头莫名泛起一阵不安。
他仿佛嗅到了一丝危机的气息,可沿途平静如常,毫无异样,这又让他对自己的预感产生了动摇。
是不是自己太过紧张,神经过敏了?
既然一路上未见汉军踪影,加上之前对方急促南撤的迹象,他们很可能早已远离此地,往更南的方向去了。
果真如此的话,眼下应该是相对安全的区域,短期内不至于遭遇袭击。
而前方部队顺利通行的事实,似乎也佐证了他的判断。
想到这儿,谢里登甩了甩头,驱散心中的疑虑,重新振作精神,带领主力继续前行。
可惜他的运气实在不佳——他所在的后卫部队,恰好是汉军预定的首要打击目标。
由于前队平安通过,后方美军彻底放松了戒备,认为已脱离险境。因此当攻击骤然降临之时,他们反应混乱,许多士兵瞬间忘了训练时教官反复强调的应对准则:
遇袭切勿慌乱奔逃,应立即冷静蹲伏或卧倒,寻找掩体保护自身,随后尽快联络班长、排长乃至连长等指挥员。
散兵游勇无法抗衡敌人,唯有迅速归建、恢复建制,才能形成有效抵抗。否则各自为战,终将被逐个击破。
从某种角度看,这支美军可谓祸福相依。
其不幸在于,他们撞上了汉军精心布置的埋伏圈;
而幸运之处,则在于指挥官谢里登恰好身处后军之中。
他的存在如同定海神针,让陷入突袭的士兵有了依靠,纷纷自发向他靠拢,避免了彻底溃散的局面。
“这支美军,临场表现不错啊,居然没乱套,已经很不容易了!”
赵明诚的脸色显得格外沉重。果然如他先前所担忧的那样,对面的美军在实战中不断积累经验、迅速成长,进步之快令人咋舌。照此发展下去,用不了多久,这支队伍恐怕就会蜕变为一支训练有素、战斗力极强的精锐之师!
突如其来的袭击让鹰酱士兵内心震动不已,几乎人人惊慌失措。但好在指挥官就在身旁,这份存在感像定海神针一般稳住了军心,才没有让混乱当场爆发。
然而,被众人寄予厚望的谢里登此刻却陷入了深深的震撼之中。
就在汉军发动进攻的刹那,他猛然醒悟——
这一切根本就是对方精心设计的陷阱!他们从一开始就被算计了,所谓的行军路线、敌情判断,全都落入了汉军的圈套!
谢里登几乎是被亲兵硬生生从马背上拖下来,扑倒在泥地上,耳边轰鸣着炮火与枪声,心脏剧烈跳动,冷汗浸透了后背。那种铺天盖地的火力压制,仿佛千军万马同时压境而来,震得大地都在颤抖。
汉军一出手便倾尽全力,那瞬间爆发的火力密度,远超寻常部队应有的水准。谢里登凭着多年战场直觉迅速估算了一下,心头顿时一片冰凉。
仅凭这一侧战场展现的火力规模,对方兵力至少有十万以上!而这还只是正面交锋的一隅,其他方向部署了多少兵力,他毫无头绪。
若按此比例推演至整个战线,汉军总兵力恐怕已突破三十万大关!
三十万汉军对阵自己不足四十万的部队,虽人数略占优势,可谢里登清楚得很——这根本不是胜败的问题,而是能不能全身而退的问题!
在开阔地带遭遇汉军,一名汉兵足以抗衡两名美军。若对方真有三十万人,那己方至少需要六十万兵力才敢言一战。
可现实是,他手里根本没有这么多兵。更何况,此刻他们是被动遭袭,对方早已抢占先机,战斗打响的那一刻,主动权就彻底易手!
谢里登心中当即得出结论:这场仗,打不赢!
既然无法取胜,唯一的出路便是尽快突围,绝不能滞留原地任人宰割。拖延越久,局势就越发危险。
换作是他指挥汉军,必定会以猛烈火力封锁前线,同时快速调动后备部队完成合围,将敌人困死在这片区域,来个关门打狗。
所以,要想避免被围歼,就必须抢在包围圈闭合前迅速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