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1章 落入了汉军的圈套!(1 / 2)

他们在北部与美军对峙已久,但真正交火的次数却寥寥无几。美军大多数时候只是缩在自己的防线内,不愿轻易出击,这让他们很难找到合适的战机。除非不惜代价强行进攻敌方阵地,否则几乎无法打开局面——可这种打法既不划算,也难以取得决定性战果,顶多造成一些零星伤亡罢了。

然而这一次形势完全不同了。如今是在开阔地带行军,没有坚固工事的庇护,敌人一旦暴露,便有被围歼的可能!他们完全有机会一战定局!

谢里登其实一直小心翼翼。他心里清楚,汉军若一路疾进南下,直扑首都,后果将不堪设想。

但他同样担忧自己的部队会在途中遭遇伏击。由于战场主动权始终掌握在汉军手中,美军一路上如同置身浓雾之中,对敌情一无所知,完全摸不清对方下一步会出现在哪里。

反观汉军,因占据主动,能灵活调动侦察力量,随时掌握美军动向。这让美军陷入极为被动的局面:打不打、何时打、在哪打,全都由不得自己做主。

表面上看,美军尚未遭遇任何敌情,但实际上,谁也无法预料下一刻会不会从山林、谷地或侧翼突然杀出大批敌军,发起猛烈突袭。

在这种不确定的阴影下继续推进,每一步都如履薄冰,全军上下承受着巨大的精神压力。

“侦察队有没有消息?查到汉军的位置了吗?”

谢里登眉头紧锁,无可奈何。虽说这是在鹰酱本土作战,本应具备地理熟悉和民众支持的优势,可现实却与预期大相径庭。

天时、地利、人和,如今一项都没占上,反倒处处受制。汉军推进速度极快,往往某个据点刚发现敌踪,还没来得及上报情报,就已经被迅速包围、切断联络,彻底失联。

因此,他们一路上收不到有效信息,反而因为汉军多路并进,四面八方传来的情报纷繁混乱,真假难辨。

根据各方向传来的报告,南方似乎到处都是敌军活动的迹象,这让谢里登举棋不定。

他当然明白,其中多数很可能是疑兵之计,用来迷惑和牵制己方兵力。可问题在于——哪支是虚张声势的偏师,哪支才是真正的主力?他无法判断。

考虑到汉军单兵素质普遍强于美军,己方绝不能像对手那样分散兵力。一旦分兵,等于自寻死路;唯有集中兵力才有一战之力。

可若不分兵,则意味着侦察能力大幅削弱,整个军团如同盲人瞎马,在未知中缓慢前行,步步惊心。

正因无法确认敌军主力所在,谢里登只能不断派出小股侦察人员,尽可能扩大耳目范围,勉强织起一张薄弱的预警网络。

“将军,附近区域未发现汉军踪迹,看起来他们已经撤离了。”

“嗯?确定吗?周围环境呢?有无异常?”

这条回报让谢里登心头略感宽慰。虽然仍不清楚汉军去向,但至少眼下周边安然无恙,暂时不必担心突袭威胁。

紧绷已久的神经终于得以稍作松弛,但他并未因此松懈。他深知此行使命重大——率军南下,目的正是为了阻截汉军进攻首都之路。倘若只顾自保而贻误战机,导致后方失守,责任之重,他万万承担不起。

因此,他迫切想要弄清汉军主力的真实位置,并据此推断其战略意图:

他们是真要一鼓作气南下攻城?还是虚晃一枪,诱使自己离开原有防线,好在野外设伏歼灭?

若是前者,那他就必须提速追击,哪怕冒着风险,也不能让敌军抢先抵达核心区域。

但若是后者,谢里登就必须立即警觉,最好就近选择一座城镇安营扎寨,迅速构筑新的防御体系,严防死守,以防落入对方圈套。

然而,令他失望的是,侦察兵们纷纷摇头,表示并未发现汉军的踪迹。四周一片死寂,别说敌军,连个活人都不见踪影。

这般诡异的宁静,让侦察队员们心里直打鼓,不敢贸然深入探查,只得匆匆巡视一圈周边地形,便迅速折返报告情况。

正因如此,他们完全没能察觉汉军的真实动向,甚至毫无察觉自己正一步步踏入对方设下的包围圈。

谢里登轻叹一声,面对眼前的局面,他也束手无策。

即便责备这些侦察兵也无济于事,反而可能进一步打击本就低迷的士气,动摇军心。

他只能强压不满,咬牙继续率军南进。

南方沿密西西比河有一座名为克里顿的小镇。若能顺利抵达,或许可以暂作休整,恢复体力,同时借助城镇的地势构筑防线,并更稳妥地派出人员搜集情报。

倘若镇中居民尚未被战火惊走,说不定还能从他们口中探得些有用的消息。

于是,谢里登下令全军向克里顿前进。

可这个决定,却将他们推向了绝境。

赵明诚早早就选定了伏击地点——正是通往克里顿的必经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