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看北美战局即将进入最终阶段,天朝方面势必将增派更多兵力,而作为附庸的倭国部队也不能掉队。
若能在此事上表现出色,无疑会赢得天朝皇帝的青睐。
一旦地位提升,来自上国的支持也将随之增加,相应地,关西一方的话语权则会被削弱。
如今倭国内战已进入僵持阶段,无论是幕府军还是关西联军,彼此都无力彻底消灭对方。
而从天朝此前的态度来看,似乎也不愿看到倭国结束分裂、重归一统。
于是,这场内斗的重点早已从军事对抗,悄然转变为双方争相向上国示好、争取信任的政治博弈。
从北美战事的经验来看,依附天朝参与对外征战,并未让倭国吃亏;相反,还能从中获取额外利益。
这对如今财政枯竭、民生凋敝的倭国而言,无疑是雪中送炭般的机遇。
时代已然不同,幕府将军心中有数:若不能尽快恢复国力,实现国家强盛,那么国内的精英人才终将被关西的倒幕派吸引而去。
而要强国,首要是有钱;有了资金,才能兴办工业;工业发展起来,才能制造武器装备;有了装备,才能组建强大军队;唯有军力强盛,方能维持政权稳固。
这一整套思路,皆源自他对天朝迅速崛起之路的深刻观察与学习。
倘若倭国能借鉴并实践这一模式,即便将来无法达到天朝那样的巅峰国力,也能积累一定实力。
到那时,或许就连天朝本身,也无法再阻止倭国实现真正的统一。
因此,此次派遣辅军赴北美,既是履行对天朝的义务,也是借机谋取实利的重要途径。
那些发放给士兵的军饷,其中相当一部分,早已被幕府暗中截留,转作国内重建与军备扩充之用。
这笔资金将成为幕府初期发展的基础,用以逐步推动工艺技术的进步。
从北美战场归来的仆从军传回情报称,天朝军队所配备的武器装备中,不仅有大量新型步枪与火炮,更出现了一种前所未闻、形似铁屋且能自行移动的奇异兵器。
这类新式武器的现身,令幕府将军深刻意识到:时代已然剧变。单靠过去那种闭关自守的政策,以及维系武士阶层统治的老路,已无法应对当下局势。必须发展工业、推动科技革新、换装先进武器,甚至军队的编制体系与作战模式也都亟需彻底改革。
关西军方面的心态与幕府如出一辙。不过由于其实力更为薄弱,管辖地域狭小,财力积累也远不如幕府,因此他们对此次机会的重视程度,反而比幕府更甚。
更何况,这是在天朝面前展现自身价值的绝佳时机,如此良机,岂容轻易错过?
于是,无论是关西军还是幕府,都如同上一次一般,在规定期限内高效完成了天朝交付的任务。
甚至完成时间比要求提前了不少,此次征召的士兵整体素质也明显提升,其中不乏从前线撤下、经验丰富的军官与老兵。
双方心知肚明:唯有让自家仆从军强过对方,才能在战场上脱颖而出。
即便汉军分配给他们的任务并非正面强攻,只是清剿民兵与游击武装,但即便如此,也必须表现出更强的战斗力——哪怕无法与汉军比肩,至少要压倒对手一头。
怀着这样的竞争心态,第二批仆从军各自征募约二十五万人,合计近五十万之众。
而此次天朝派遣的正规部队约为二十五万,加上先前投入的五十五万,总计动员兵力达八十万;相比之下,仆从军总数竟超过一百三十万。
这七十五万大军将先行集结于北海岛,随后由此启程,奔赴北美西海岸。
显然,汉军此次主攻方向将由西向东稳步推进,而北线则作为牵制力量,用以吸引鹰酱主力固守北方,从而暴露其西部防线的空虚侧翼,为汉军创造致命突破的战机。
为此,汉军刻意放缓了西部战线的攻势节奏,使鹰酱长期忽视来自太平洋方向的威胁。
赵明诚在北线发起的猛烈进攻,则成功吸引了敌方全部注意力。
相较于遥远的西海岸,北方更贴近鹰酱的核心腹地,威胁更为直接与紧迫,因此他们自然优先调集重兵应对北方战事,这本是情理之中。
但汉军的真实意图,并非单纯击溃敌军主力,而是稳步扩张控制区,压缩鹰酱的生存空间,逐步构筑一道封锁链,将其慢慢围困至绝境。
这一战略目标决定了他们的行动逻辑:追求的是全面占领整个北美大陆,而非仅仅赢得一场战役胜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