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竟,鹰酱民间武装完全可能自五大湖以北出击,对我军后方实施打击与牵制。
林文虽未采纳此策,却并无恼意。他向来不专断独行,只微微颔首,平静道:
“既然如此,那就依原定方略行事吧。”
“第二批部队要加快启程,真正的硬仗才刚刚开始。越是深入东部,敌人的抵抗只会越发顽强。想要取胜,我们必须持续加码,投入更多力量。”
对于鹰酱这个国家,林文从未轻视。尽管此时的它尚未成为后世那个称雄全球的超级强权,但其国力不容小觑。跨海远征本就是极艰险之事,要在万里之外击败这样一个对手,难度可想而知。
此次帝国扩张已至极限,远征北美实为收官一役。待此战落幕,哪怕天朝国力雄厚,也不得不休养生息一段时日。否则连年征战,物资耗竭、财政吃紧,终将动摇国本。
“陛下尽可安心,”蒋百里接话道,“第二批军团业已自本土启程。另据前线回报,倭国附属部队在作战中表现甚佳。
他们不仅圆满完成我方指派的各项任务,且纪律严明,服从调度,极少出现违令或擅自行动的情况。故而我们正计划再于倭地招募第二批仆从军,送往北美战场助战。”
这些附庸军虽无法替代汉军主力正面攻坚,但在后方承担诸如押运粮械、维持占领区秩序、清剿民兵游击队等事务上,作用显着。如此一来,可大幅减轻正规军负担,使其专注应对正面之敌。
而倭人在这方面尤为得心应手。
听至此处,林文嘴角微扬。他对倭国这支“杂役部队”一向满意。
得益于其国内根深蒂固的等级制度和上下尊卑分明的传统,倭人士兵对上级命令近乎本能地服从,这种特质在其他仆从军中极为罕见。加之其民族崇尚集体、纪律性强,行事一丝不苟,交办之事皆能按时完成,鲜有推诿懈怠之举。
更重要的是,用人成本极低。装备一支倭人部队的开销远低于汉军,军饷低廉,即便阵亡,抚恤支出也甚少。对天朝而言,损失可控,善后简单,堪称高效廉价的战争工具。
当初林文执意彻底降服倭国,除了解除近邻威胁外,另一重目的便是将其锻造成一把利刃——一条随时可放出咬人的恶犬!
当征召令传至倭国,举国上下竟为之沸腾。
在外人眼中,宗主国征调属国军队赴死沙场,理应激起民怨沸腾、群起抵制。
然而在倭国,情形恰恰相反。
事实上,倭国人对于为天朝充当作战力量这件事,非但没有排斥心理,反而显得格外积极。
在他们眼中,能够走出国门参军,尤其是追随天朝这位“靠山”过上衣食无忧的日子,岂不是远胜于留在国内忍饥挨冻、朝不保夕?
更何况,前线战事并不激烈,整体局势几乎是压倒性的优势。
天朝的军事实力冠绝天下,几乎没有哪支军队能与其抗衡。
而倭国附属部队所承担的任务,也并非正面冲锋陷阵,更多是负责扫荡零散反抗势力与地方民兵这类风险较低、却油水丰厚的差事。
此前一批随汉军远征北美的倭国辅军,伤亡总数尚不足三千,伤亡率极低,实际危险程度远远低于许多人的预期。
更诱人的是,天朝不仅按时发放军饷,伙食标准也相当可观——一日三餐由军方统一供给,无需自掏腰包,每周至少能吃上两顿肉食。
这般待遇,与眼下倭国内部饥荒遍地、百姓易子而食的惨状相比,简直如同天壤之别!
如此优渥的条件,自然让无数人争先恐后想要挤进这支队伍。
因此在许多人看来,加入天朝军队出征海外,并非去送死当炮灰,反而是摆脱困苦命运、逃离本国炼狱般处境的一条捷径!
正因如此,愿意前往北美服役的倭国人数量远超预期,甚至因名额有限而引发了多起骚动和冲突。
倭国民间应征者众多,但汉军分配的编制名额却极为有限,供需严重失衡,导致竞争异常激烈。
这一次,幕府将军并未再像以往那样将此事全权交由井上正直处理。
原因在于,此次招募事关重大,若进度迟缓,关西方面的势力便可能抢占先机。
目前倭国在天朝心中的分量尚不稳定,倘若连这样一件看似简单的事都无法高效完成,势必影响其在上国眼中的形象。
因此,幕府对此事高度重视,不仅严格依照天朝指令行事,还特意派遣了一批基层军官渗入仆从军体系,以便加强对这支队伍的实际掌控。
这样一来,即便新组建的辅军缺乏系统训练,也具备基本的组织性和战斗力,无需长时间整训便可迅速投入战场,赶赴北美参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