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4章 双重危机!(1 / 2)

如今听闻战火再起,人人唯恐德军长驱直入,带来又一场浩劫。

因此,只要前线略有不利传闻,铁塔城百姓便惶惶不可终日。

那些曾亲身经历战祸的人们,早已收拾细软,携老扶幼,准备南逃避难。

而这还不是最严重的后果。

更要命的是,人们在逃离前疯狂抛售资产——房屋、店铺、股票、债券,凡能变现之物尽数甩卖。

一时间,房价断崖式下跌,跌至谷底;股市接连暴跌,无数股民血本无归,企业融资渠道断裂,整个市场绿光闪烁,哀鸿遍野。

经济剧烈震荡叠加社会情绪失控,终于让高卢当局再也坐不住了。

倘若再放任不管,整个国家恐怕将陷入彻底混乱。

高卢国防正府临时总统路易·茹尔·特罗胥近来心力交瘁。

前线刚传来德军大举压境、法军溃败的消息,后方便接连骚动不断,局势纷乱如麻,让他左右为难,不知该先应对哪一头。

他只得紧急召集内阁要员,商议如何应对前线军事失利与国内动荡的双重危机。

“总统先生,德军虽攻势猛烈,但至今尚未突破孚日山脉,实际威胁远没有民间传得那么可怕,眼下尚无需过度惊慌。”

“的确如此,”另一人接话,“我们后方仍有可用之兵,况且几个月前德军那波进攻不也被我们挡下了?他们一味强攻,无异于自取其辱。

只要我们稳住阵脚,向盟友求援,待援军一到,照样能把他们赶回去!”

由于此前在堑壕战中成功遏制了德军的推进,法军上下对敌人的畏惧已大大减轻。

倘若没有这种依托工事的防御方式,必须依靠大规模野战决胜负,恐怕士气早已动摇。

毕竟普法战争的教训历历在目——一旦摆开阵势正面交锋,德军几乎是以碾压之势击溃法军,根本不在一个层级上。

而如今这支军队,无论训练水平还是战斗意志,比起当年那支正规军还要逊色几分。

真要拉出去打野战,结局只会更惨。

所幸有战壕可依。

依托机枪火力和铁丝网屏障,哪怕士兵素质不如对手,也能守住阵地,击退冲锋。

正是这些深挖于地下的掩体,一次次救了他们的命。

但他们并未察觉,曾助他们屡次脱险的堑壕战术,如今已被德军找到了破解之法。

虽然前线战报提到德军采用了前所未有的新打法,但高卢高层并未引起足够重视。

他们认为萨尔布吕肯的失守以及随后的节节败退,不过是因敌人在局部集中兵力所致。

面对重压,前线失守本属寻常,上次也是如此。

只要敌军继续深入,己方及盟军的增援陆续到位,兵力对比将逐渐逆转,届时不仅能遏制攻势,甚至还能反手一击,打对方个措手不及。

路易总统听罢觉得合情合理,于是仅向前线铁塔城方向增派五万部队,并向西班亚与侧翼的日不落发出求援信函,之后便将注意力转向国内。

德军再怎么进逼,毕竟离首都还有数百公里之遥,高卢人自认尚在安全范围之内。

可眼下的社会恐慌却已蔓延至市井,物价飞涨、秩序混乱,若不及时遏制,恐将引发全面动荡。

因此,正府将重心放在平息内乱之上,这一抉择,无形中为日后的溃败埋下了祸根。

而在海峡对岸,当日不落得知高卢再度战败的消息时,反应颇为平淡,甚至有人暗自哂笑。

在他们看来,高卢吃败仗本就是家常便饭,早已见怪不怪。

若是哪天传来他们打赢的消息,反倒令人怀疑是否属实。

“让西班亚去支援吧,我们不必插手。德军终究破不了高卢防线,问题不大。”

日不落的态度与高卢如出一辙,同样低估了此次攻势的严重性。

此前成功抵御卡尔亲王的进攻,让他们对堑壕防御体系充满信心,认定此类固守战术极难被攻破,因而并不担忧。

更何况,德军此刻将矛头指向高卢,反而令他们松了口气。

眼下更让他们焦心的是南亚局势骤然紧张——情报显示,天朝正在边境大规模调兵,明显意图染指日不落的南亚属地。

这一动向令伦敦方面坐立难安。

天竺于他们而言关乎国运,绝不能有失。

因此,日不落帝国正在内部商议,是否要派出一支远征军前往支援。

若真要出兵,就必须从欧洲本土调遣部队,可眼下日不落国内兵力本就捉襟见肘,主力全数压在西线战线上,正与敌军僵持不下。

这样一来,唯一的兵源只能来自西线战场上的那支英军。

但一旦他们从中抽走太多兵力,而德军又趁机抓住防线空虚的时机发起猛攻,整个西线局势恐怕会瞬间崩溃。

恰在此时,德军将矛头转向高卢,大举进攻其边境,这让日不落方面稍稍松了口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