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5章 千载良机!(2 / 2)

傍晚时分,硝烟渐散,西岸的联军司令望着染血的河流与漂浮的尸体,不禁喃喃自语。

白天那一幕幕仍在脑海盘旋——敌军在火力劣势下仍毫不犹豫地发起反冲锋,那种视死如归的气势,令人震撼。

尽管是对手,那份勇毅仍令人心生敬意。

他相信,麾下数万将士心中多半也是如此感受。

可正因如此,他反而更加不安。

敌人展现出这般决绝的意志,这场仗,恐怕远没那么容易结束。

“伤亡统计出来了吗?我们折损了多少人?”

尽管战后数据尚未汇总,但他心里清楚,今天的损失比以往任何一次都要沉重得多。

“报告将军,我方今日阵亡四千二百三十七人,失联二百三十四人,负伤一千三百九十八人!”

即便早有心理准备,可当这些数字传入耳中时,他仍不由得心头一紧。

这伤亡远远超出了他的预估!

将近六千人的折损,若接下来的战斗依旧如此消耗,他们这几万兵力恐怕撑不了多久就得全军覆没。

仆从军的情况也好不到哪去。

虽然那轮反突击成功击退了敌军进攻,但代价极为惨重。

首日激战结束,仆从军迎来了开战以来最严重的一次伤亡——阵亡超过三千四百人,伤者逾两千五百。

他们的总损失几乎与对方的联军相当。

然而不同的是,联军的伤亡大多发生在溃退途中,而仆从军的死伤则集中在主动出击、发动反冲锋的阶段。

这一仗给北非殖民地敲响了警钟:绝不能放任敌人轻易在东岸登陆!

一旦让敌军站稳脚跟,就只能靠这种拼消耗的方式将其驱逐。

这种打法不仅代价巨大,而且风险极高。

偶尔用上一两次或许奏效,可次数多了,敌人必定会提高戒备。

一旦这招失效,等待他们的将是毁灭性的后果。

因此,仆从军果断将防线整体前推五百米。

虽只是短短半公里,却使得阵地上的机枪火力能够完整封锁整个滩涂区域,甚至能覆盖尼罗河大部分水面。

今后若敌军再想强行登陆,迎接他们的将是密集弹雨的无情扫射,必将付出难以承受的代价,攻势也将随之瓦解。

当然,阵地前移也意味着更易暴露在敌方炮火之下,风险不容小觑。

为此,张之洞紧急调用了原本计划送往东欧战场支援汉军、刚从天朝本土运抵的一批重型火炮。

相比仆从军现役的75毫米野战炮,这批库存火炮无论口径还是威力都强出不少。

更重要的是,其射程远超现有装备——原有火炮最大射程仅为七点八公里,而这批120毫米重炮的射程竟突破十八公里!

这样的射程,别说联军陆军炮兵望尘莫及,就连他们的海军主力舰炮,在距离上恐怕也占不到便宜。

随着这批远程重炮投入战场,局势顿时逆转。

原本在炮火对抗中处于下风的仆从军,靠着这批利器一举夺回了炮战主导权。

就在仆从军与联军沿尼罗河激烈交锋之际,从天朝本土出发的舰队也已顺利驶入苏伊士运河。

“前线情况如何?”

舰队停靠苏伊士湾新城后,海军统领丁汝昌立即向驻守此地的汉军将领询问战况。

“敌军正在猛攻我方阵地,但仆从军顶住了压力,所有进攻均被击退。”

得知北非首府开锣未陷落,敌军仍被阻隔于尼罗河西岸,丁汝昌终于松了一口气。

还好来得及时,若是开锣失守,局势将难以为继。

“敌方舰队现在何处?”

了解完陆战进展后,丁汝昌将注意力转向了联军的海上力量。

这支敌军自海路而来,海军实为其中坚。

若不摧毁其海上编队,想要彻底取胜几乎不可能——一旦形势不利,他们随时可以登船撤离,而缺乏制海权的北非守军对此束手无策。

但现在局面已然不同。

随着天朝主力舰队的到来,北非一方不仅拥有了自己的海军,更是迎来了一支战力强悍的远洋舰队。

既然敌军自己送到了眼前,若不抓住机会将其歼灭,实在有些说不过去。

在天朝海军看来,日不落的皇家海军始终是他们最强大的假想对手。

过去,这支舰队常年驻守欧洲,与天朝相隔万里,天朝纵有雄心也难以触及,只能遥望而兴叹。

可如今对方竟主动驶入近海,而天朝主力舰队又恰好集结于此,天时地利人和齐聚,正是重创其海上力量的千载良机。

若能在此战中击溃这支联军舰队,至少可摧毁皇家海军三成战力,使其多年难以恢复元气!

无论为了保卫北非殖民地的安全,还是为削弱未来争霸海洋的最大劲敌,天朝都必须将这支舰队彻底消灭!

“敌军目前停泊在亚历山大港外海,曾试图突袭苏伊士运河,但塞得港有我方岸防炮台封锁,未能得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