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小说网 > 灵异恐怖 > 海王系统:重生后男神皆忠犬 > 第463章 新任务:科技公司助力特殊教育

第463章 新任务:科技公司助力特殊教育(2 / 2)

“考虑到特殊儿童的认知特点,我们将课程设计得非常直观有趣。”林砚舟介绍道,“比如剪纸课程,孩子可以在屏幕上选择喜欢的图案模板,通过拖拽、缩放等简单操作调整大小,然后用配套的智能剪纸工具在真实纸张上裁剪,终端会实时感应裁剪轨迹,若偏离模板,会发出轻微的震动提示。”

此外,教学终端还内置了“非遗创作社区”,孩子可以上传自己的数字化作品,与其他小朋友交流分享;终端还会根据孩子的学习进度和创作偏好,推荐个性化课程,让每个孩子都能按照自己的节奏成长。

搭建数据管理系统:全程追踪,个性化赋能

沈亦舟与研发团队合作,搭建了“特殊儿童成长数据管理系统”,实现康复训练、非遗学习、生活状态的全流程数据化管理。

系统分为教师端、家长端和管理端三个端口。教师端可记录孩子的每日康复训练数据、非遗学习进度、课堂表现、情绪变化等,通过AI算法生成个性化成长报告,分析孩子的优势与不足,为康复方案和教学计划调整提供数据支持。“比如系统发现乐乐在竹编课程中专注力持续时间提升明显,但社交互动仍较弱,就会自动推荐更多小组合作类课程。”沈亦舟介绍道。

家长端则能让家长实时查看孩子的成长报告、康复进度、非遗作品,还能接收中心的活动通知、课程安排等信息。“很多家长因为工作原因无法每天陪伴孩子,这个系统能让他们随时了解孩子的情况,参与到孩子的成长中。”陈曦补充道。管理端则用于基金会和中心的整体运营管理,可查看帮扶计划覆盖人数、设备使用情况、课程效果等数据,为项目优化和资源调配提供决策依据。

系统还具备数据可视化功能,通过图表、曲线等形式展示孩子的成长轨迹。“比如小宇的肢体协调能力数据,系统会生成月度变化曲线,让老师和家长清晰看到他的进步。”沈亦舟说道,“这些数据还能为后续的科研提供支持,帮助我们不断优化帮扶模式。”

设备落地测试:科技赋能,效果显着

经过三个月的紧张研发,首批智能康复设备和数字化教学终端正式交付“绿韵微光特殊儿童非遗康复中心”,进入落地测试阶段。

在专注力训练室,自闭症男孩乐乐佩戴着“专注力训练仪”,正专注地盯着屏幕上的竹编图案。屏幕上,虚拟竹丝随着他的注意力集中程度逐渐编织成完整的挂件,当完成一个小目标时,设备发出温和的鼓励音:“乐乐真厉害,专注力越来越强啦!”乐乐的脸上露出了开心的笑容,继续投入到训练中。负责跟踪的康复师表示:“以前乐乐的专注力训练需要老师时刻引导,现在有了智能设备,他能自主完成训练,而且设备记录的数据更精准,我们能更好地调整训练方案。”

在羌绣工坊,脑瘫患儿小宇佩戴着智能手套,正在进行羌绣训练。智能手套实时捕捉他的手部动作,当动作不标准时,设备通过语音提示:“小宇,右手稍微抬高一点,丝线要拉紧哦。”小宇根据提示调整姿势,很快就完成了一段针法。“以前教小宇羌绣,需要反复示范,现在有了智能手套的辅助,他能更快地掌握技巧,进步非常明显。”林砚舟欣慰地说。

数字化教学终端也受到了孩子们的热烈欢迎。在竹编工坊,孩子们围在终端前,通过AR功能观看竹编3d动画,然后动手实践。“这个动画太有趣了,我一下子就看懂怎么编了!”朵朵兴奋地说,她通过终端的个性化推荐课程,选择了适合自己的竹编粘贴项目,很快就完成了作品。

测试一个月后,联合项目组对设备使用效果进行了评估。数据显示,孩子们的康复训练效率提升了40%,非遗课程参与度提高了60%,家长满意度达到95%。“科技不仅减轻了老师的工作负担,还让孩子的学习和康复更有乐趣、更精准。”苏医生总结道,“比如通过数据管理系统,我们发现有3名孩子在触觉感知训练中进步较慢,及时调整了康复方案,针对性增加了触觉疗愈课程。”

李总在评估会上表示:“看到孩子们通过我们研发的设备获得进步,我们非常感动。接下来,我们会根据测试反馈优化设备功能,扩大生产规模,让更多特殊儿童受益。同时,我们还会开放设备资源库,供全国其他特殊教育机构和康复中心使用。”

深化合作:构建“科技+非遗+康复”生态体系

设备落地测试的成功,让双方坚定了深化合作的决心。陈曦与李总共同签署了长期合作协议,宣布构建“科技+非遗+康复”生态体系,未来将从三个方面推进合作:

一是持续优化智能设备与数字化课程。根据孩子的使用反馈和康复需求,不断升级设备功能,开发更多非遗数字化课程,覆盖更多特殊儿童群体。二是开展科技特教人才培训。“智联未来”将为中心的老师和康复师提供智能设备使用培训,同时邀请特殊教育专家为科技研发团队授课,促进跨领域人才交流。三是搭建全国性特殊教育科技平台。整合智能设备资源、数字化课程、成长数据管理系统,打造线上线下一体化的特殊教育科技平台,让更多地区的特殊儿童能享受到科技带来的优质教育与康复服务。

合作协议签署当天,“智联未来”还向中心捐赠了50台最新研发的智能康复设备和100台数字化教学终端,并承诺每年投入100万元用于设备升级和课程研发。“这不仅是一次跨界合作,更是一次爱心传递。”陈曦在签约仪式上说道,“科技的温度,在于用技术赋能每一个需要帮助的人。我们相信,在科技的助力下,特殊儿童的康复之路、成长之路将会更加顺畅,非遗文化的传承也将迎来更广阔的空间。”

夕阳下,“绿韵微光特殊儿童非遗康复中心”的庭院里,孩子们佩戴着智能设备,在数字化课程的引导下专注地进行非遗创作。智能设备的灯光与“幸福树”的枝叶交相辉映,仿佛为孩子们的成长之路点亮了无数星光。陈曦四人看着这一幕,心中满是笃定与期许。他们知道,科技赋能特殊教育的道路才刚刚开始,未来,他们将继续携手“智联未来”,用科技传递温暖,用非遗点亮希望,让每一个特殊儿童都能在科技与文化的双重滋养下,绽放出属于自己的精彩,让一生圆满的故事在跨界协作中续写新的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