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非遗+康复”的跨界合作初见成效,智能设备让特殊儿童的学习与康复效率显着提升,但陈曦四人在日常陪伴中发现,部分孩子因认知、肢体等多重障碍,仍难以适应标准化的智能设备。正当他们琢磨如何优化时,系统提示音再次响起:“触发教具研发支线任务——定制化辅助教具开发。任务核心:结合特殊儿童的生理特点与非遗学习需求,研发一批低成本、高适配、易操作的辅助教具,填补智能设备的使用空白,让每个孩子都能平等享受非遗学习的乐趣。任务奖励:解锁教具制作标准手册,提升非遗教学的普适性与安全性。”
这一任务恰好契合了四人的诉求。“很多孩子的手部力量不足以操作智能手套,简单的手工辅助工具或许更实用。”苏医生说道。林砚舟补充:“非遗教学的核心是动手体验,辅助教具要兼顾实用性与趣味性,让孩子在操作中感受技艺魅力。”四人迅速组建教具研发小组,联合中心的康复师、非遗传承人及“智联未来”的技术团队,开启了定制化辅助教具的研发之路。
需求调研:精准捕捉每个孩子的“痛点”
研发的第一步,是深入了解每个孩子的具体需求。四人与康复师团队再次对中心的30名孩子进行逐一评估,重点关注他们在非遗学习中遇到的实际困难:
自闭症男孩乐乐虽然专注力提升明显,但手部精细动作仍较弱,编织竹丝时难以精准控制力度,经常出现竹丝断裂的情况;脑瘫患儿小宇的右手活动范围有限,羌绣时无法完成大范围的走线,只能进行小范围刺绣;智力障碍女孩朵朵理解能力有限,复杂的非遗步骤记不住,对抽象的图案设计缺乏概念;还有些孩子存在触觉敏感问题,对粗糙的竹丝、丝线会产生抵触情绪。
“辅助教具不能一刀切,必须针对每个孩子的‘痛点’定制。”陈曦说道。他们详细记录下每个孩子的障碍类型、能力水平、兴趣偏好,整理出《辅助教具需求清单》,明确了教具研发的核心方向:增强稳定性、降低操作难度、强化视觉引导、提升触感舒适度。
为了让教具更贴合实际使用场景,他们还邀请孩子们参与需求讨论。通过简单的提问、游戏互动等方式,了解孩子们对教具的外形、颜色、操作方式的偏好。“你希望竹编工具是什么颜色的?”“这个把手握起来舒服吗?”“如果有一个魔法工具,你希望它能帮你做什么?”孩子们的回答充满童趣,也为研发提供了重要灵感——比如乐乐希望竹编工具能“自动固定竹丝”,朵朵希望剪纸模板上有“可爱的小动物图案”。
教具研发:非遗技艺与康复需求的完美融合
基于精准的需求调研,研发小组分模块推进教具研发,将非遗技艺的核心步骤与康复训练的目标相结合,打造出一系列兼具实用性与趣味性的辅助教具。
竹编类辅助教具:稳定与引导并重
针对手部精细动作不足、力度控制不佳的孩子,林砚舟与康复师合作,研发了“智能辅助竹编架”和“防滑竹丝套装”。
“智能辅助竹编架”采用可调节高度的支架设计,配备了可拆卸的固定夹和张力调节旋钮。孩子使用时,可通过固定夹将竹丝的一端固定,避免编织过程中竹丝移位;张力调节旋钮能根据孩子的手部力量,调整竹丝的松紧度,降低编织难度。架体还内置了压力传感器,当孩子编织力度过大时,会发出轻微的震动提示,帮助培养正确的发力习惯。“乐乐使用这款竹编架后,竹丝断裂的情况减少了80%,编织效率也提升了不少。”林砚舟介绍道。
“防滑竹丝套装”则针对触觉敏感、抓握不稳的孩子,将传统竹丝进行特殊处理,表面包裹一层柔软的防滑硅胶,既保留了竹丝的质感,又增加了舒适度和摩擦力。竹丝的粗细也分为三种规格,分别适配不同手部力量的孩子。套装中还搭配了彩色的标记环,孩子可通过标记环区分竹丝的编织顺序,降低记忆难度。
羌绣类辅助教具:适配与便捷兼顾
针对肢体活动受限、走线困难的孩子,苏医生与羌绣传承人合作,研发了“可旋转绣架”和“辅助走线器”。
“可旋转绣架”采用球形轴承设计,绣架可360度自由旋转,孩子无需移动身体,只需转动绣架就能完成不同方向的刺绣,极大地降低了肢体活动的难度。绣架的高度和角度可根据孩子的坐姿自由调节,确保创作时的舒适度。小宇使用这款绣架后,不仅能完成更大范围的走线,还能减少身体疲劳,刺绣时长从原来的20分钟延长到40分钟。
“辅助走线器”则是一款小巧的手持工具,外形类似笔状,前端设有导线槽和防滑滚轮。孩子将丝线放入导线槽后,通过滚轮的滚动引导丝线走线,无需用手指直接牵引,既减少了手部力量的消耗,又能保证走线的平整。走线器还配备了不同颜色的指示灯,对应羌绣的不同针法,通过灯光提示帮助孩子记忆针法步骤。
剪纸类辅助教具:引导与安全并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