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韵微光特殊儿童非遗康复中心”的成长分享会刚落幕,家长们的感激还萦绕在庭院上空,陈曦的意识中突然响起系统提示音,清晰而有力:“触发跨界协作支线任务——科技赋能特殊教育。任务核心:联合科技企业开发‘非遗+康复+科技’一体化帮扶系统,通过智能设备、数字化课程、数据化管理,优化特殊儿童康复训练与非遗教学模式,让科技成为特殊教育的‘隐形翅膀’。任务奖励:解锁智能康复设备资源库,提升帮扶计划覆盖范围与精准度。”
系统提示音落下,陈曦立刻将任务内容分享给另外三人。“科技+特殊教育,这个方向太有意义了!”苏医生率先响应,“很多特殊儿童的康复需要精准的数据跟踪,传统方式记录繁琐,科技正好能解决这个问题。”林砚舟也点头:“数字化课程还能让非遗教学更有趣,比如用3d动画展示竹编步骤,帮助孩子更好地理解。”沈亦舟则补充:“智能设备还能记录孩子的创作过程和康复进度,让成长可视化。”四人一拍即合,随即启动科技企业对接工作。
对接科技企业:理念契合,携手同行
陈曦通过基金会的合作资源库,筛选出多家在教育科技、智能硬件领域有公益情怀的企业,最终将目标锁定在国内知名科技公司“智联未来”。该公司不仅在智能康复设备研发方面有深厚积累,还长期关注特殊教育领域,曾推出过多款针对特殊儿童的辅助工具。
初次对接会议上,陈曦详细介绍了“特殊儿童非遗帮扶计划”的现状与需求:“目前我们的康复训练和非遗教学主要依赖人工指导,虽然效果显着,但存在效率低、数据不精准、课程覆盖有限等问题。我们希望通过科技手段,让康复训练更科学、非遗教学更高效、管理更精准。”她还播放了孩子们日常学习与康复的视频,看着视频中孩子们努力的身影,“智联未来”的项目负责人李总深受触动。
“其实我们公司一直想为特殊教育做些实事,但一直没找到合适的切入点。”李总坦诚道,“你们的‘非遗+康复’模式非常独特,既传承了文化,又助力了孩子成长,这与我们‘用科技传递温度’的企业理念高度契合。我们愿意全力支持这个项目,组建专项研发团队,打造专属帮扶系统。”
双方很快达成合作共识,成立了“科技赋能特殊教育”联合项目组,明确了三大核心研发方向:智能康复训练设备、数字化非遗教学平台、特殊儿童成长数据管理系统。“智联未来”投入500万研发资金,抽调15名核心技术人员,与陈曦四人及中心的康复师、非遗传承人组成跨领域团队,定期召开沟通会议,确保研发方向贴合实际需求。
苏医生作为康复领域专家,负责提供康复训练的专业参数与需求:“针对自闭症儿童的专注力训练,我们需要一款能实时监测注意力数据的设备;对于脑瘫儿童的肢体康复,需要智能传感器捕捉动作轨迹,辅助调整训练姿势。”林砚舟则提出数字化非遗教学的需求:“希望能开发3d交互式课程,让孩子通过触摸、拖拽等方式,直观学习竹编、羌绣的步骤,还能根据孩子的能力自动调整难度。”沈亦舟则建议:“数据管理系统需要记录孩子的康复进度、创作作品、情绪变化等,生成个性化成长报告,方便老师和家长实时查看。”
李总带领研发团队认真记录每一个需求,承诺:“我们会将最先进的技术融入项目,既要保证专业性,又要兼顾易用性,让孩子喜欢用、老师用得顺、家长看得懂。”
研发智能设备:精准适配,科技有温度
联合项目组的首要任务,是研发适配特殊儿童的智能康复设备。针对不同类型特殊儿童的需求,团队分模块推进,确保每一款设备都贴合实际使用场景。
智能康复训练仪:数据化追踪,精准化训练
苏医生与研发团队合作,重点研发了两款核心康复设备——“专注力训练仪”和“肢体协调康复仪”。
“专注力训练仪”专为自闭症、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儿童设计,外观是可爱的卡通造型,内置传感器和显示屏。孩子使用时,需要根据屏幕上的非遗元素图案(如羌绣花纹、竹编纹路),完成指定动作(如点击、拖拽、停留),设备会实时监测孩子的注意力持续时间、反应速度等数据,并通过温和的语音提示、灯光反馈给予鼓励。“比如孩子需要盯着屏幕上的竹编十字纹,保持5秒不分散注意力,设备就会发出‘真棒!你做到了’的语音,同时亮起绿色灯光。”苏医生介绍道,“设备还能根据孩子的表现自动调整难度,逐步提升专注力。”
“肢体协调康复仪”则针对脑瘫、肢体功能障碍儿童,由智能手套、动作捕捉传感器和训练主机组成。孩子佩戴智能手套进行羌绣、竹编等活动时,传感器会实时捕捉手部动作轨迹、肌肉发力数据,并传输到主机。主机通过AI算法分析动作是否标准,若存在偏差,会通过语音指导和屏幕动画演示,帮助孩子调整姿势。“比如小宇在进行羌绣时,右手抬升角度不够,设备会提示‘小宇,试着把右手抬高一点,像这样’,同时屏幕上会播放正确的动作动画。”苏医生补充道,“设备还能生成详细的康复数据报告,包括手部活动范围、肌肉力量变化等,帮助我们精准调整康复方案。”
研发过程中,团队还充分考虑了特殊儿童的使用安全与舒适度。智能设备均采用食品级环保材料,边角打磨圆润,重量轻便;操作界面简洁易懂,避免复杂按钮和强烈色彩刺激;还设置了家长\/老师控制模式,可根据孩子的情况调整设备参数。
数字化非遗教学设备:趣味互动,沉浸式学习
林砚舟与研发团队合作,开发了“非遗数字化教学终端”,将竹编、羌绣、剪纸、漆艺四大非遗项目转化为沉浸式数字化课程。
教学终端采用平板电脑形态,内置3d建模、AR增强现实技术。孩子学习竹编时,可通过AR功能将虚拟竹丝投射到现实桌面,用手指模拟编织动作,3d动画会同步展示编织过程,帮助孩子理解复杂纹路的编织逻辑;学习羌绣时,终端会通过高清视频、分步拆解,展示针法技巧,还能通过触摸屏幕模拟刺绣触感,让孩子感受丝线的走向与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