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小说网 > 女生言情 > 铁血1645:从扬州十日开始 > 第121章 大本营根基与 势力暗流

第121章 大本营根基与 势力暗流(2 / 2)

王之仁冷哼一声,他性格刚直,闻言便有些不悦:“冯先生,舟山的‘正统’,如今还剩几分实力?当初在浙江,被清军打得七零八落,若非黄老将军和王柱将军在此开辟基业,接纳我等,只怕我等早已葬身鱼腹或沦为清虏刀下之鬼!如今清虏势大,不想着如何合力抗敌,反倒计较起名分来了?隆武帝在时,他们便不服,如今……”他话没说完,但意思很明显,对舟山方面颇不以为然。

周瑞、周鹤芝等人虽未说话,但神色间也流露出对王之仁说法的认同。他们是在家乡失守后,被黄蜚、王柱接应过来的,对这支能打硬仗、且给予他们立足之地的军队更有归属感。

吴志葵轻咳一声,打破了短暂的沉默。他曾是隆武帝的近臣,身份敏感,但此刻不得不开口:“诸位,如今之势,非争名分之时。清虏磨刀霍霍,听说广东那边二帝并立,前景难测。我等在此,拥闽浙咽喉之地,背靠闽北侯爷主力,实乃东南抗清一大支柱。当务之急,是稳固自身,联结内外,而非内部争执,予敌可乘之机。”

他看向黄蜚和王柱,“黄老,王将军,侯爷那边,可有指示?”

王柱接过话头,声音沉稳:“侯爷已命我等坚守,并向方向松溪、福安一带渗透,意图打通连接闽北与福宁、温州等地的陆上通道。此乃长远固本之策。至于舟山方面……”他顿了顿,看向黄蜚。

黄蜚缓缓开口,声音带着不容置疑的威严:“回复舟山,福宁、温州一线,乃抗清前线,一切行动以击退清虏为最高准则。我等愿与舟山同袍保持联络,互为声援,但兵马调度、防区划分,需根据当面敌情自行决断,无法远承舟山遥控。望监国殿下及诸位同僚,以抗清大局为重,莫要自乱阵脚。”

这话说得不卑不亢,既保持了表面上的尊重,又明确拒绝了舟山的“催促”和直接指挥。冯京第闻言,知道这已是目前能争取到的最好结果,只得点头称是。

冯京第等人心里其实是认可王柱等人的,但是现在的军队没有归属那个皇帝或者监国政权

他们这群新归属或者联合的队伍。没有见过赵高翔,对这个人到底是怎样的心里莫名的空落落的。

还好王柱主持后勤、打仗都是好手,顶住了清军几次攻击。才把大家的心给安定下来。还有黄蜚老将军,德高望重,也是个定海神针的存在。

会议散去后,黄蜚独坐堂中,眉宇间忧色未减。王柱走近,低声道:“老将军,是否太过强硬?万一舟山那边……”

“顾不得许多了。”黄蜚摆摆手,“王将军,你看不出来吗?侯爷在闽北奋力开拓,我等在浙南苦苦支撑,所为者,并非某一姓之正统,而是这华夏不绝之薪火,是这万千百姓不被鞑虏蹂躏之希望。若拘泥于名分,束手束脚,待到清军南北夹击之势成,则万事皆休!眼下,唯有顶住压力,尽快与侯爷主力连成一片,方能形成合力,真正在这东南站稳脚跟!”

王柱重重点头:“我明白了。已加派信使,将此地详情再度禀报侯爷,并催促侯爷加快东北向进展。”

地点:南平行辕,赵高翔书房

夜色渐深,赵高翔处理完最后一份关于向松溪方向派遣探哨的指令,揉了揉发涩的眼睛。亲兵送上一封密封的信函,封皮上是清秀而熟悉的字迹——唐晏珠。

展开信笺,一股淡淡的、仿佛能慰藉疲惫的温情弥漫开来。信中大多是说些琐事:苏州城中收留的流民孩童,有几个格外聪颖,早就开始识字;还有不少,对赵高翔的教材很感兴趣。做实验的不在少数,后续还请赵高翔亲自调教云云。 天气转寒,叮嘱他添衣保暖,行军打仗切记注意安全;偶尔,也会在字里行间,含蓄地流露出“见字如面”、“盼君早归”的思念。

读至末尾,赵高翔嘴角不由泛起一丝柔和的笑意。信中提到,黄蜚将军的女儿湘苹近日常来帮忙照料孩童,“湘苹妹子活泼,常问起侯爷在闽北之事,对侯爷甚是关切”。

这看似不经意的一笔,却让赵高翔心中微微一动。他想起当初离开福宁时,黄蜚那欲言又止的神情,以及王秀楚偶尔的暗示。黄湘苹……他脑海中浮现出一个明眸善睐、带着将门虎女英气的身影。

他将信仔细折好,放入一个专用的木匣中。匣内,已积了薄薄一叠来自福宁的书信。乱世之中,这份遥远的牵挂与温情,是他难得的慰藉,也让他更清晰地意识到自己肩上担负的责任。

他不仅要为追随他的将士、依附他的百姓谋一条生路,也要为这些牵挂他、他也在意的人,撑起一片尽可能安稳的天空。

目光再次回到舆图上,福宁、温州、舟山、闽北……各方势力错综复杂,如同棋盘上纠缠的棋子。清军是最大的威胁,而内部的人心、派系、名分之争,则是同样危险的暗流。

“整合……”赵高翔喃喃自语。光靠救亡图存的大义,或许能吸引人暂时聚集,但要真正让这些来自不同阵营、抱有不同想法的人团结在自己身边,如臂使指,还需要更多的东西——强大的实力、清晰的战略、公正的赏罚,以及……或许还有姻亲之类的纽带?

他摇了摇头,将后续的思绪暂压心底。当前最紧要的,是回应黄蜚和王柱的求援,加快向东北方向的渗透步伐,不惜一切代价,打通与福宁的联系!只有将分散的力量捏合成一个整体,他才有底气去应对南北的强敌,去消化内部的歧见,去真正下活东南这盘棋。

“传令给李猛和孙兆奎,命他们加快对邵武周边残余势力的清剿,十日内,我要邵武府境内靖平!”

“再令张明远、吴之蕃,增派斥候,扩大对松溪、政和方向的侦查范围,寻找清军布防薄弱之处,为后续进军做准备!”

“告诉翁之琪,水师设法与福宁沿海建立更频繁、更隐蔽的联系通道!”

一道道命令在夜色中传出。南平城,这台战争机器,在短暂的休整后,再次开始加速运转,目标直指东北,指向那片连接着根基与未来的土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