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1章:大本营根基与 势力暗流
地点:福建南平,靖朔侯行辕
冬日的阳光透过窗棂,在铺满地图与文牍的案几上投下斑驳的光影。赵高翔搁下笔,揉了揉有些发胀的眉心。刚刚处理完邵武府秋粮入库与抚恤战损兵卒的琐务,还有抚州等地转运类的粮草、资重。一阵短暂的静谧中,思绪便不由自主地飘散开来。
从金华突围时的仓皇,到如今坐拥闽北邵武、南平两府,广信、抚州等,看似势力膨胀,但他深知,这不过是乱世中一块尚未焐热的立足之地。他的目光掠过墙上那幅愈发详尽的东南舆图,思绪回到了那些与他命运交织的人们身上。
金华城中,毅然追随他突围的郑遵谦、马士英、朱大典……广信城下,从清军刀口救下的姜曰广、周损……这些文臣谋士,或耿直,或曾有污点,但如今都在他的体系中,为维系这方天地的运转而竭尽全力。
还有远在福宁、温州一线的黄蜚、王柱,他们不仅稳住了自己起家的根基,更在浙南沿海打开了局面,营救出了被清军追剿的原鲁监国部下大将王之仁,联合了周瑞、周鹤芝等温州本土义军首领。
“吴志葵……”赵高翔低声念着这个名字。这位隆武朝中曾为他传递消息、洞察郑芝龙异动的吏部侍郎,在隆武帝殉国、福州大乱后,想必也是历经艰险,才辗转到了王柱军中。这些都是他赵高翔维系与旧明体系、获取各方情报的重要纽带。
然而,现实的紧迫感很快将这点温情驱散。他拿起案头那封由福宁经特殊渠道加急送来的信函,是黄蜚与王柱的联名书信。字里行间,透出的不再是捷报,而是沉甸甸的忧虑。
信中提到,浙南沿海形势“不容乐观”。清军在稳定福建沿海后,正不断向浙南施加压力。更棘手的是来自舟山方面的鲁监国政权。
他们似乎并未从隆武、绍武并立的闹剧中吸取教训,反而因为王之仁等部将投靠(或者说与黄蜚、王柱联合)赵高翔方面,而频繁来信“催促”,言辞间颇有问责之意,甚至隐约有命令黄蜚、王柱听其调遣的意味。
黄蜚在信中剖析了福宁面临的潜在危局:北面,舟山鲁监国政权内部的投降派势力已经开始在沿海进行一些小规模的骚扰和渗透,虽未大规模开战,但牵制了精力,造成了边境的紧张;
南面,清军正在全力整编、消化郑芝龙留下的庞大旧部和水师力量,一旦整合完毕,下一个目标极有可能就是位于闽浙咽喉的福宁州。届时,若北面的鲁监国势力再因不满而有所动作,甚至与清军形成默契,福宁将陷入南北夹击的绝境。“届时,恐难支撑”,黄蜚老将军的这句话,显得格外沉重。
赵高翔放下信,走到地图前,手指沿着海岸线划过。福宁,是他起家的地方,是黄蜚这等定海神针般的老将为他坐镇的根基,是王柱、沈自炳、沈自駉这些早期班底经营许久的大本营,更是张铁头在嵛山岛进行秘密研发的基地所在。那里,绝不能有失。
他深知黄蜚、王柱、吴志葵是绝对可靠的嫡系,是他在江苏早期营救、一路追随的核心。
但新加入的王之仁、周瑞、周鹤芝,乃至冯京第、王翊、陈世亨等还有又联系四明山部分抗清力量,他们本质上仍带着浓厚的鲁监国色彩。(王翊、陈世亨本来就在四明山,鲁监国政权沦陷才跑到温州的)
更有甚者现在舟山群岛盘踞了很多鲁监国政权的力量。主要力量就是黄斌卿。
(当初鲁监国跑到舟山岛上。有张煌言等人拥护。也算是只有个名头。力量薄弱的一批。)
黄斌卿先是隆武皇帝的大将、采用卑鄙的手段、偷袭吞并了王之仁的船队。 王之仁对其怀恨在心。隆武皇帝被杀,黄斌卿在张煌言的拉拢下,就投靠了鲁监国,
鲁监国为了拉拢对方。封他为威虏侯后来又封为保国公。
王之仁很是尴尬,在温州和黄蜚、王柱在一起。鲁监国来召,王之仁也不予理睬。
王之仁其实对隆武帝并无好感(黄斌卿吞并他的时候,是拥护隆武皇帝的。吞并自己后,隆武皇帝还给他加封,那就是默许对方的行为),甚至对其死讯漠然,他之所以对赵高翔有好感并愿意合作,更多是出于对赵高翔个人能力和抗清决心的认可,以及当前共同生存的需要。如何将这股力量真正整合,让他们摒弃派系之争,团结在自己这面旗帜下,是一个比应对清军更复杂的问题。
也或许是现在鲁监国对黄斌卿的态度,让王之仁更加想要留在赵高翔阵营,
但是这个阵营到底归哪个皇帝或者监国领导,大家也是心思不定..........
地点:浙江福宁州,靖海侯府
与此同时,千里之外的福宁州,气氛同样凝重。
黄蜚须发皆白,但腰杆依旧挺直如松。他坐在主位,下首是王柱、吴志葵,以及新近抵达的王之仁、周瑞、周鹤芝等人。冯京第作为联络舟山的使者,也列席其中。
“黄老将军,王柱将军,非是在下咄咄逼人。”冯京第面带难色,“舟山方面数次来信,询问我军动向,更对之仁将军、周瑞将军等部在此联合表示……关切。监国之意,仍是希望我等能同心戮力,共奉正统。”
他口中的“正统”,自然是指舟山的鲁王朱以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