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选择的鹅湖古道,虽历史悠久,但道路崎岖,人烟稀少。赵高翔此行,并非为了与清军主力决战,其首要目的,乃是 “摸清地势,掌握动态” ,为后续大规模百姓迁移和部队运动开辟一条相对安全的通道,并在清军控制相对薄弱的闽北山区,寻找立足点。
“用兵之道,知彼知己,百战不殆。然知地之利,尤胜知敌之情。” 赵高翔对身边的陈子龙、张鼐等人说道,“山川形势,民情物产,道路险易,皆为‘地利’。不得地利,纵有雄兵百万,亦如盲人骑瞎马,夜半临深池。”
他严格要求部队,行军务必隐蔽迅捷,遇小股清军或地方武装,能避则避,不能避则速战速决,绝不纠缠。同时,他派出大量斥候,化装成樵夫、货郎,深入沿途村寨、隘口,绘制详细地图,记录清军哨卡兵力、地方官吏动向,以及山民部落的态度。
这一块是赵高翔最看重的,情报机构林锐这一块做的不错,苏州的韩虎那边做的也很好,埋伏有一年了,很多事情韩虎都做到了。
甚至李恪的天地会现在也是形势一片大好,上段时间竟然来信说可以组织10万人左右的队伍。
吓人呢这是...... 人口数量不是军队数量。 赵高翔安排他谨慎行事。北方、南方都很重要,北方更容易发展。但是还要蛰伏。
福建这边 得益于清军主帅博洛正将主要精力放在逼迫郑芝龙就范、稳定福州等沿海重镇,以及分兵追击郑成功残部上,对于闽北内陆,尤其是这连绵群山之中的“癣疥之疾”,确实有些鞭长莫及,防备松懈。赵高翔的队伍,一路行来,竟未遇到像样的抵抗,偶尔遭遇的巡哨乡勇,也大多一触即溃。
陈子龙不禁感慨:“《孙子》云,‘进而不可御者,冲其虚也’。侯爷此举,正是避实击虚之妙用。博洛视福建如囊中之物,却不知我等已悄然潜入其腹地之虚处。”
赵高翔颔首,目光深邃:“天下大事,必作于细;天下难事,必作于易。 我们现在做的,就是这‘细’和‘易’的事情。看似不起眼,却是将来撬动大局的支点。”
他们穿山越岭,晓行夜宿,队伍如同融入大山的影子。沿途,他们严格执行赵高翔定下的“三大纪律,八项注意”的雏形——不扰民,公平买卖,宣传抗清。遇到贫苦山民,还会拿出部分军粮接济。这些细微之举,如同春风化雨,逐渐在闭塞的山区间传播着“赵侯爷仁义之师”的名声,为日后扎根打下了无形的根基。
终于,在经历十余日的艰苦跋涉后,先锋斥候回报:南平城已然在望!
这座闽北重镇,控扼闽江上游,是连接沿海与内陆的战略枢纽。城头上飘扬的清军旗帜,宣告着它已落入敌手。赵高翔勒马于一处高坡之上,遥望南平那不算特别高大,却因地处要冲而显得格外重要的城墙,眼神锐利起来。
他知道,轻松的渗透阶段已经结束。接下来,想要在这闽北立足,乃至打通东西两线,南平,将是一道必须跨越的门槛。一场新的、或许比杉关更加艰难的血战,已在视野的尽头,悄然拉开了序幕。潜龙已探明深渊之况,接下来,是时候思考如何搅动这一池浑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