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小说网 > 女生言情 > 铁血1645:从扬州十日开始 > 第111章 织网于暗,决胜于先

第111章 织网于暗,决胜于先(1 / 2)

第一百一十一章 织网于暗,决胜于先

南平城巍峨的轮廓已在地平线上隐约可见,如同盘踞在闽北咽喉的一头巨兽,预示着前路的艰险。赵高翔率领的主力部队,在距离城池五十里处的一处隐蔽山谷中扎营,并未贸然前进。大战在即,空气中弥漫的并非只有士卒磨砺兵刃的铿锵之声,更有一股无形却更为致命的暗流在悄然涌动——那便是情报的博弈。

伏脉千里,暗棋早布

中军大帐内,油灯摇曳。赵高翔并未像寻常将领那般专注于沙盘推演或兵力调配,而是凝视着手中一份来自苏州的密报,眼神深邃。这份密报,经过数道秘密环节,最终由林锐亲自呈递到他手中。

“韩虎在苏州,总算是扎下根了。”赵高翔轻声道,语气中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欣慰。

陈子龙闻言,面露讶异:“韩虎?可是当年侯爷在苏州时,便早早派往江南的那位锦衣卫小旗?”

“正是他。”赵高翔颔首,“彼时我等势力微末,困守苏州孤城,朝不保夕,面临着马上转移。王先生等告诉我,欲成大事,目光须放长远。‘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不谋万世者,不足谋一时。’ 江南财赋重地,清廷必欲掌控,亦是我将来必须涉足之所。韩虎此人,精干机敏,虽军事才能非其所长,却善于交际,通晓市井三教九流,正是潜伏经营的合适人选。”

他放下密报,目光扫过帐中诸将,语气带着一种超越时代的洞见:“纵观历史,信息的优势往往能决定邦国兴衰。近代……嗯,姑且称之为后世之鉴吧,诸如中统、军统,乃至重庆曾家岩那般的存在,无不是将情报视作生命线。‘用兵之要,在于用间;治国之要,在于察情。’ 我让韩虎潜伏苏州,并非指望他立刻刺探到多么惊天动地的机密,而是要他像一颗种子,埋入沃土,悄然生长,构建网络,将根须延伸到南京乃至更广阔的区域。如今看来,这颗种子,已然发芽。”

这番言论,让王秀楚、陈子龙等文士陷入沉思。他们熟读经史,深知孙武“用间”之重要,却从未听过有人将情报工作提升到如此战略高度,并与一些闻所未闻的“后世”机构相类比,只觉侯爷思虑之深,远超常人。

三线织网,无孔不入

赵高翔的情报体系,远不止韩虎这一枚暗棋。

“林锐的军情司,跟随我军行动,如同耳目,负责战场侦察、敌情研判,乃至策反劝降,功不可没。”赵高翔继续梳理着他的情报网络,“然,军情司如同利剑,锋芒毕露,主要用于战时和正面战场。”

他的语气转而变得有些悠远,带着一丝对老兄弟的挂念:“而李恪(李狗儿)……他走的是另一条路,一条更艰难,却也可能影响更深远的暗线。”

李恪,那个从扬州十日夜便与他同生共死的兄弟,箭术超凡,甚至隐隐超过马忠。赵高翔没有将他留在身边作为一员冲锋陷阵的悍将,而是赋予了他一项绝密使命——北上,组建天地会。

“鞑子推行‘剃发令’,倒行逆施,天下苦之久矣!”赵高翔沉声道,“民间反抗之火,看似零星,实则遍布干柴。李恪要做的,就是去点燃这些火种,将它们串联起来。他的来信说,如今会众已逾十万,渗透至贩夫走卒、流民佃户,乃至……清军基层士卒乃至部分不得志的将领之中。”

帐内响起一阵低低的吸气声。十万之众!这已是一股足以撼动地方秩序的庞大潜流。

“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赵高翔引用《孙子兵法》,“李恪的天地会,便是‘伐谋’与‘伐交’的延伸。它不直接参与野战,却能扰乱敌后,传递消息,筹集物资,甚至在关键时刻,从内部给鞑子致命一击。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人民战争’的雏形。”

他用了“人民战争”这个对当时而言极其陌生的词汇,众人虽不能完全理解,却也能感受到其中蕴含的磅礴力量与深远谋略。

捷报传来,内应暗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