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小说网 > 女生言情 > 铁血1645:从扬州十日开始 > 第110章 铁律仁心,潜龙探渊

第110章 铁律仁心,潜龙探渊(1 / 2)

第一百一十章 铁律仁心,潜龙探渊

杉关的硝烟尚未完全散去,鲜血浸润的土壤在初冬的寒风中凝成暗红色的冰碴,诉说着不久前的惨烈。然而,对于赵高翔集团而言,破关并非终点,而是新一轮战略博弈的开始。东西两线,根据不同的态势,演绎着迥异却同样深刻的篇章。

西线:铁血涤荡,仁心铸基

杉关内外,肃杀的气氛中夹杂着胜利后的疲惫与沉痛。明军将士正在紧张地打扫战场,收敛同袍遗体,清点缴获,甄别俘虏。统计下来,此战共俘获一千二百余名汉军降卒,以及一百多名真鞑子伤兵。那些原本凶悍不可一世的八旗兵,此刻躺在冰冷的地上,甲胄残破,伤口流血,眼神中除了固有的桀骜,也多了几分对未知命运的恐惧与茫然。

孙兆奎与张应祥巡视着战场,看着堆积如山的尸体和蹒跚行走的伤兵,心中并无多少胜利的喜悦,只有沉甸甸的责任。“一将功成万骨枯,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战争的残酷,在于它无情地碾碎生命,无论敌我。那些死去的清兵,很多也不过是听命行事的士卒;而那些投降的汉军,更多是乱世中身不由己的可怜人。

然而,慈不掌兵。赵高翔对军队有着铁一般的纪律要求,其核心便是 “冻死不拆屋,饿死不掳掠” ,以及对敌人,尤其是顽固鞑虏的绝对冷酷。这道铁律,并非单纯的残忍,而是乱世中凝聚人心、区别于流寇、建立强军信仰的基石。

“侯爷常言,‘军纪如铁,民心如炉。铁律熔铸,炉火方旺。’” 孙兆奎对张应祥及麾下将领重申道,“对待这些鞑子伤兵,没有什么可仁慈的。他们手上沾满了我汉家百姓的鲜血,宽恕他们,便是对死去同胞的背叛。一律处决,以儆效尤!” 命令被毫不犹豫地执行,刀锋落下,了结了那些伤重难治或冥顽不灵的鞑虏。此举固然残酷,却也让所有明军将士更加清晰地认识到,这是一场你死我活的种族存亡之战,容不得半分妇人之仁。

而对于那上千汉军俘虏,孙兆奎则采取了分化瓦解、教育吸纳的策略。愿意归顺、且身家清白的,经过严格甄别,可补充入军,但要打散编入各营,接受赵家军的思想灌输和严格训练;不愿从军或可疑者,则暂时看管,待局势稳定后再行处置。

经过杉关血战的淬炼,这支西线明军的气质已然发生了蜕变。他们脖颈上系着的白巾,不再仅仅是为隆武帝戴孝的象征,更凝聚了一种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悲壮与坚定。他们悍不畏死,并非仅仅出于对赵侯爷个人的效忠,或是严苛军纪的约束,更深层次的原因在于,他们逐渐明白了 “为何而战,为何而死”。

他们在江西、在浙西,亲眼见过赵高翔势力范围内,百姓得以安居,赋税得以减轻,汉家衣冠得以保全。与清军铁蹄过后十室九空、剃发易服的惨状形成了鲜明对比。这种切身的体会,比任何空洞的口号都更有力量。他们知道,自己守护的,不仅仅是赵侯爷的基业,更是身后万千百姓赖以生存的秩序,是华夏文明不至于彻底倾覆的希望。知道自己为何而活,才能无畏为何而死。 这种源自内心认同和信仰的力量,正在将他们锻造成一支真正的强军。

短暂的休整与清理后,孙兆奎与张应祥的目光已投向南方。根据赵高翔的战略规划,西线的下一步,是攻取邵武,威胁南平(延平),将闽西北这片山区牢牢控制在手中,与东线的赵高翔主力形成呼应。

东线:潜行探路,龙隐于野

就在西线血战方歇、厉兵秣马之际,东线的赵高翔亲率精锐,正如同一条悄无声息的潜龙,游弋在武夷山脉的千沟万壑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