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小说网 > 女生言情 > 铁血1645:从扬州十日开始 > 第97章 遗策余晖,衢州鉴往

第97章 遗策余晖,衢州鉴往(2 / 2)

(二)财政民生:轻徭薄赋,固本培元

“其二,在财政民生上,陛下力行 ‘轻徭薄赋,与民休息’。” 王秀楚语气转为沉痛,“福建历经战乱,又遭郑氏盘剥,民生何其凋敝!陛下即位,即下明诏,免除历年欠税,新税减半征收。更顶着巨大压力,严禁郑芝龙部下私征商税,甚至处决其横征暴敛的亲信,以安民心。”

陈子龙接口道,声音带着感慨:“据闻,此政一行,福建流民归乡者数以万计,开垦荒地,恢复生产。民间甚至出现‘捐粮助兵’之热潮。《思文大纪》有载,此乃陛下仁政泽被所致。若非后方稍得安定,我等前方便是无根之萍。”

(三)文化人心:高举义旗,凝聚华夏

“其三,在文化人心上,陛下更是高举‘华夏正统’之大旗。” 王秀楚语气激昂起来,“他恢复福建科举,以‘忠孝节义’命题,令士子知所向;他亲祭孔庙,批判鞑子‘剃发令’,使百姓明华夷之辨!此乃攻心之战,意在凝聚我汉家魂魄,对抗清廷的文化摧残!”

他目光炯炯地看向众人:“陛下还尽力安抚前明宗室与官员,减少内耗,提出‘暂时分治,共抗清军’,其包容之心,远超弘光。对清军降将,亦施以统战,许其戴罪立功,此策虽未能即时见效,却已埋下种子。”

王秀楚言罢,城楼上一片寂静。只有风声呜咽,如同为那位壮志未酬的君主低唱挽歌。

赵高翔缓缓转过身,目光如电,扫过每一位将领的脸庞:“诸位都听到了?陛下之策,哪一条不是切中时弊,高瞻远瞩?减免赋税,为安民心;整顿吏治,为清源流;联合诸军,为聚力量;弘扬正气,为凝国魂!” 他的声音陡然提高,带着金石之音,“如此明君,如此良策,却因权柄操于军阀之手,郑芝鼠目寸光,为一己私利,竟至毁关卖国,使陛下宏图尽付东流!此非陛下之过,实乃我等武臣之耻,国家之殇!”

他深吸一口气,压下翻腾的心绪,沉声道:“如今,陛下西狩,前途未卜。福建倾覆在即。勒克德浑的五万大军已逼近衢州。我们脚下这座城,我们手中的刀,便是继承陛下遗志,延续抗清大业的希望所在!”

“陛下未竟之事业,我等来扛!陛下指明之方向,我等来闯!” 赵高翔拔出佩刀,雪亮的刀锋直指苍穹,“就在这衢州城下,让鞑子看看,什么是陛下试图凝聚的军心!什么是华夏不灭的魂!”

“愿随侯爷,继承遗志,驱除鞑虏!” 众将热血沸腾,齐声怒吼,声浪震动了衢州古老的城墙。

隆武帝那些未能完全绽放的政策,如同暗夜中倏忽而过的流星,虽短暂,却以其耀眼的光芒,为后来者照亮了前路。在这衢州城头,在这大战将至的肃杀氛围里,他的理想与遗憾,正悄然融入赵高翔集团的信念之中,化为更为坚韧、更为实际的抵抗力量。前路依旧艰险,但火种,已然播下。

赵高翔在衢州城头那番关于隆武帝遗志与抗清大义的宣讲,如同投入平静湖面的巨石,激起的涟漪迅速扩散至军队、乃至整个衢州及周边地区的百姓之中。王秀楚麾下的宣传队更是抓住时机,将隆武帝“轻徭薄赋”、“护佑华夏衣冠”的事迹编成朗朗上口的歌谣、写成通俗易懂的告示,在市井乡间广泛传播。

与此同时,清军勒克德浑部步步紧逼的消息,以及金华屠城的惨状如同阴影般笼罩下来。生存的本能与对华夏文明传承的朴素信念交织在一起,在赵高翔集团有意引导下,化作了一场规模浩大的人口迁移。

一时间,从衢州通往南方广信、乃至更深远武夷山区的各条官道、小径上,出现了蜿蜒不绝的人流。这不再是简单的军队转移,而是一场**近乎悲壮的民族迁徙**。耄耋老人让儿孙搀扶着,颤巍巍地踏上未知的旅途;壮年男子用扁担挑起全部家当,一头是简单的行李,一头或许坐着懵懂的幼童;妇女们怀抱婴儿,眼神中既有离乡背井的哀愁,更有对摆脱鞑靼屠刀的决绝。队伍中,还能看到不少士人打扮者,他们或许无法持刀杀敌,却将书籍文稿视若性命,小心翼翼地守护着,那是他们心中不容玷污的文明火种。

工匠们带着他们的工具,农民们揣着精心挑选的粮种……将近十万生灵,扶老携幼,牵牛赶羊,组成了一道滚滚南流的人潮。这一幕,仿佛历史的重演——自永嘉南渡、宋室南迁以来,每当北方神州陆沉,总会有不甘受异族统治的汉家儿女,怀着对故土的眷恋与对未来的渺茫希望,向着长江以南,向着更南的方向,跋涉、迁徙,用脚步丈量着生存的空间,延续着文明的血脉。

赵高翔站在高处,望着这浩浩荡荡却秩序井然的迁移队伍,心中百感交集。这十万余人,不仅仅是人口,更是信任,是希望,是他未来事业的根基。他们用脚步投下了对隆武遗志的认同票,也是对赵高翔这个“继承者”的期许票。

“民心可用,民气可恃。”他低声对身旁的王秀楚和陈子龙说道,语气沉重而坚定,“保护好他们,将他们安全送至广信,妥善安置,开垦荒地,兴办学堂,恢复生产。让他们能活下去,能延续子孙,便是我等今日奋战最大的意义,亦是……对陛下在天之灵,最好的告慰。”

这南迁的洪流,已然将赵高翔集团的命运与这十万百姓的命运紧紧捆绑在一起。守护他们,不仅是为将者之责,更是继承隆武遗志、践行“仁政”承诺的必然之举。前路艰险,但背负着这十万人的身家性命,赵高翔知道,自己已无路可退,唯有向前,在这乱世之中,为这些追随他的人们,杀出一条生路,辟出一方净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