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七章 遗策余晖,衢州鉴往
衢州城头的风,带着江水的湿气与山雨的腥味,吹动着赵高翔玄色征袍的一角。他手扶垛口,目光似乎穿透了东南方向的崇山峻岭,落在了那片正被铁蹄践踏的八闽大地,落在了那位正在西逃路上、命运未卜的天子身上。
赵高翔故意把会议放在外面,更多的人都能够参加。会议的精神要一竿子到底,只给上层说是没多少用的。
赵高翔的目光缓缓扫过在场众人,尤其是在新近投靠的马士英、朱大典、郑遵谦等人脸上停留片刻。这几位,或是名声有瑕的前朝重臣,或是溃败来投的地方督抚,或是源自其他派系的将领,他们汇聚于此,原因各异,心思未必全然相同。
他沉声开口,声音清晰地传入每个人耳中:“今日,让王先生在此重提陛下施政纲要,并非只为追思缅怀,更非空谈。而是要让我等所有人,尤其是新近加入、或许对朝廷动向所知不详的弟兄们,明白三件事!”
“其一,我等所追随、所扞卫的,并非一个虚无缥缈的名号,而是一位确有其才、确有其志、确行仁政的君主!陛下之政,非为私利,实为光复华夏,拯救黎民。知晓陛下之贤明,方能知我等奋战之价值,非为一人一姓,乃是为这华夏衣冠,为这天下苍生!新入伍的儿郎们,需要明白他们为何而战!”
他顿了顿,目光更加锐利:“其二,在场诸位,来源各异,经历不同。或有旧日恩怨,或有立场分歧。但今日,我要诸位明白,陛下昔日的政策,如联合各方力量、整顿吏治、轻徭薄赋,正是我等如今在做的,亦是未来必须坚持的!这便是我等共同的道路,超越以往派系门户之见。无论是马阁部(马士英)带来的经略之才,朱部堂(朱大典)的威望人脉,还是郑将军(郑遵谦)带来的浙东子弟,皆可在此道上找到位置,贡献力量!明了陛下之志,方能消弭隔阂,同心同德!”
“其三,”赵高翔的声音带着一种不容置疑的力量,“更要让天下人知道,谁才是真正践行仁政、心系百姓的一方! 鞑子纵有铁骑强弓,然其屠城掠地,剃发易服,行的是野蛮之道!而陛下,乃至我等继承其遗志者,行的是安民、养士、护佑华夏文明之正道!此乃大义名分所在,人心向背所系!岂可不明,岂可不彰?”
这番话,如同洪钟大吕,敲在每个人心上。那些新加入的士卒,原本或许只为求生,此刻眼中却多了几分清明与坚定。而马士英、朱大典、郑遵谦等人,更是神色动容。
马士英眯着眼,心中暗忖:“隆武……竟有如此胸襟与手段?轻徭薄赋,整顿吏治,联合诸军……若当年弘光朝能行此一二,何至于崩坏若斯?赵高翔以此聚拢人心,倒是高明……” 他原本还有些首鼠两端的心思,此刻却不由得对这条抗清之路多了几分认同。
朱大典则是老泪几乎盈眶,他作为老臣,对隆武帝的许多政策只是风闻,如今系统听来,更是痛心疾首:“陛下……老臣若能早日知晓陛下全盘筹划,拼了性命也要助陛下推行啊!可惜,可恨郑贼误国!” 他更加坚定了跟随赵高翔的决心。
郑遵谦则是另一种感受,他来自鲁监国体系,对隆武帝原本心存隔阂。但听到这些切实惠及地方百姓的政策,尤其是联合一切力量抗清的方略,不禁对比起鲁监国麾下的倾轧与无能,心中天平彻底倾斜,暗道:“若早是隆武陛下这般行事,浙东何至于败亡如此之速!赵侯爷继承此志,或真有望!”
一时间,城楼之上,无论新老旧部,因对隆武帝遗策的共情与认同,一种超越以往派系利益的凝聚力,正在悄然滋生。
王秀楚见气氛已然烘托到位,这才深吸一口气,展开了手中的文书,清朗的声音再次响起:
“诸位将军,”王秀楚的声音清朗,带着文人特有的抑扬顿挫,却又蕴含着沉甸甸的力量,“隆武陛下,虽困于福建一隅,然其眼界与魄力,远超寻常。陛下深知,欲抗强清,非整合天下之力不可为。”
(一)军事之策:欲破囚笼,广纳百川
“其一,在军事上,陛下敢于破格用人,打破门户之见。” 王秀楚目光扫过在场诸将,尤其在张鼐身上略有停留,“他不似某些腐儒,视农民军为寇仇,反而主动招揽大顺军余部,如李过、高一功等骁将,欲授其官职,编为‘忠贞营’,纳入朝廷体系共抗鞑虏。此乃‘联寇平虏’ 之策,意在化天下所有抗清之力为己用,格局之大,前所未有。”
张鼐闻言,身躯微微一震,他虽已决心追随赵高翔,但听到那位素未谋面的皇帝竟有如此胸襟,心中亦不免泛起波澜。
王秀楚继续道:“陛下更是不拘一格,提拔浙东、江西的抗清义士,如黄道周先生,以文臣之身,慨然北伐,虽因粮饷不继而败,殉国成仁,然其精神,激励了多少仁人志士!陛下更制定 ‘先复江西,再图江南’ 的宏图,亲赴延平督战,意图以赣州为枢纽,连接湖广,形成对清军的战略反攻态势。此策若成,大局或可扭转!”
李猛听得双目放光,忍不住一拍大腿:“这才是干大事的样子!可惜……可惜郑芝龙那狗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