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小说网 > 女生言情 > 铁血1645:从扬州十日开始 > 第73章 鹰潭初晤 并辔观风

第73章 鹰潭初晤 并辔观风(1 / 2)

第七十三章:鹰潭初晤 并辔观风

鹰潭府衙,虽军报频传,气氛紧张,但赵高翔还是第一时间在简朴却威仪的大堂接见了田见秀派来的使者。当这二十一人组成的使团踏入门槛时,整个大堂仿佛都随之肃静了几分。

这些人,与赵高翔平日所见的精壮军士截然不同。他们并非个个膀大腰圆,甚至有些人的衣甲略显陈旧,但只是静静地站在那里,一股难以言喻的煞气便弥漫开来。他们眼神锐利如鹰,扫视四周时带着一种审视猎场般的警惕与冷漠,那是真正从尸山血海中爬出来、见惯了生死的人才有的眼神。他们动作协调,步伐沉稳,彼此间站位看似随意,却隐隐互为犄角,随时可以应对突发状况。这是一群百战余生的老卒,身上带着洗不掉的烽烟与血渍味,寻常的精壮在他们面前,只怕未战先怯了三分。

赵高翔心中暗赞,不愧是曾席卷半个天下的闯军精锐,纵然如今落魄,底蕴犹存。

为首一人,年约三十许,面容风霜刻蚀,双手骨节粗大,上前一步,抱拳行礼,声音洪亮却不失恭敬:“在下田见明,奉家兄泽侯之命,特来拜见赵侯爷!侯爷军务繁忙,能拨冗相见,我等感激不尽!”

“田将军不必多礼,诸位远道而来,辛苦了。”赵高翔笑容温和,抬手虚扶,目光却不经意地扫过田见明身后侧半步的一个年轻人。此人约莫二十出头,身形挺拔,面容俊朗,眼神尤其灵动,虽然在极力掩饰,但那偶尔闪过的精光和不经意间流露出的气度,绝非普通亲兵或副手所能有。他并未自报姓名,只是沉默地站在田见明影子里,观察着周围的一切,包括赵高翔本人。

赵高翔心中了然,此人身份绝不简单,但他面上不动声色,依旧将主要注意力放在田见明身上。

“田将军与诸位兄弟皆是百战骁锐,今日一见,名不虚传。”赵高翔朗声道,语气真诚,“如今这世道,天崩地裂,乾坤倒悬,我等武人,提着头颅厮杀,说来惭愧,很多时候,最初或许不过是为了一口饭吃,寻一条活路。谁又天生愿做那刀头舔血的营生?皆是身不由己啊!”

他这番话,没有一开始就高谈阔论忠君爱国、华夷大防,而是从最朴素的生存需求说起,瞬间拉近了与这些出身草莽、历经磨难的老兵们的距离。堂下不少使团成员紧绷的脸色稍稍缓和了些,眼神中也少了几分审视,多了些许认同。是啊,若非活不下去,谁愿意把脑袋别在裤腰带上造反、降了又反?

田见明闻言,古井无波的脸上也露出一丝感慨:“侯爷体恤下情,所言甚是。乱世之人,便如无根浮萍,能挣扎求存已属不易。”

赵高翔见气氛缓和,话锋才逐渐转入正题,声音也提高了些许,带着一股凛然之气:“然则,求存亦有道!先前或为活命,或迫于形势,或有不得已之处,高翔皆能理解,绝不以此苛责诸位好汉。但如今,情势已然不同!鞑子入关,占我河山,屠我百姓,更欲毁我衣冠,绝我文明!此乃亡国灭种之祸,非一家一姓之仇!彼辈视我汉家儿郎如猪狗,动辄屠城,扬州十日,血迹未干!此仇此恨,但凡血性男儿,孰能忍之?”

他目光炯炯,扫过在场每一位使者:“高翔不才,起于微末,幸得将士用命,百姓拥戴,略据尺寸之地。非为割据称雄,实欲以此为基础,汇聚天下有志抗虏之士,共襄义举,驱除鞑虏,复我华夏!诸位数月前亦曾猛攻荆州,足见抗清之志未泯!高翔心向往之!”

他言辞恳切,既理解对方过去的“不得已”,又激发其心中残存的抗清热血与民族大义,同时点明自己拥有根据地和实力,并非空谈。这番话语,可谓直击要害。

田见明神色凝重,显然被打动了,他再次抱拳,语气更加敬重:“侯爷胸怀大志,言语坦诚,令人钦佩!我等此番前来,正是奉家兄之命,亲眼见识侯爷麾下气象。若真如侯爷所言,上下同心,军纪严明,确有抗虏之实心与实力,我大哥及麾下数万弟兄,绝非甘为人下、不知廉耻之辈!”

“好!”赵高翔抚掌,“耳听为虚,眼见为实。田将军既来,高翔必让诸位看个真切明白!广信虽非繁华之地,但军民一心,将士用命,亦可窥得一斑。请诸位随我一同前往广信,沿途所见,军中规制,皆不避讳!”

他这番坦荡的态度,更让田见明等人好感大增。连那位一直沉默的年轻副手,眼中也闪过一丝不易察觉的欣赏。

“如此,叨扰侯爷了!”田见明躬身道。

休息一夜,赵高翔思绪万千.......要有时间呀。

第二天 赵高翔简单而郑重地会见了田见明为首的二十一人使团。军情如火,他开门见山:

“田将军,诸位兄弟,博洛大军压境,浙江战事一触即发,广信需我即刻坐镇。此地不宜久留,若诸位不弃,可随我同往广信,一路之上,正好看看赵某治下风土人情、军中气象,如何?”

田见明抱拳回应,声音沉稳:“侯爷军务要紧,我等客随主便。能亲眼目睹侯爷根基之地,正合我等来意。”他身后那位被称为“张成”的年轻副手,虽未言语,目光中却也流露出认可与期待。

事不宜迟,赵高翔当即点齐以周猛为首的五百亲卫精锐。这些亲卫皆是百里挑一的好手,装备精良,行动迅捷,兼有特战之能。一行人马并未多做停留,很快便离开鹰潭,踏上了通往广信的官道。

军情紧急,行程自然紧凑。赵高翔并未刻意安排在城市驿站落脚,常常是夜幕降临,便就近在途经的村镇外择地扎营,或者借宿于乡间祠堂、大户人家的别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