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二章:星夜返广信 子龙携讯归
马蹄声碎,踏破黎明的寂静。赵高翔在亲兵护卫下,连夜离开硝烟初散的抚州,向着广信方向疾驰。冷风扑面,却吹不散他心头的千头万绪,以及那份急于返回核心应对更大变局的紧迫感。
此番亲自领军,以迅雷之势突袭抚州,绝非一时冲动。骑在颠簸的马背上,他默默复盘着此战的深层考量。
其一,姿态必须做足,根基必须稳固。他赵高翔是隆武帝亲封的江西、浙江总督,若坐视王得仁在抚州耀武扬威,威胁鹰潭,不仅福州朝廷会质疑他的能力和决心,江西境内那些尚在观望的士绅百姓又会如何看他?亲自领军,以雷霆手段收复抚州,便是向所有人宣告,他赵高翔有决心、有能力经营好江西这块来之不易的地盘,这里是他的根基,不容有失。为此,他在离开抚州前,已以八百里加急向隆武帝上奏,禀明收复抚州之功,并着重强调此举意在“扼守赣东北门户,屏障福建,使虏不敢窥视闽疆”,将一次战术性的攻城行动,巧妙提升到了扞卫整个福建战略防御的高度。
其二,军队需要血与火的淬炼。一支真正的强军,不是在操场上练出来的,而是在尸山血海中打出来的。他麾下部队,虽有严明的“三大纪律八项注意”和初步成型的战术体系,但大规模攻城战、硬碰硬的攻坚战经验依然缺乏。自己亲临一线,不仅能依据瞬息万变的战场形势及时调整战术,更能以主帅的身份极大地激励士气,稳定军心。他不敢完全假手他人,万一抚州久攻不下,甚至遭遇挫败,那刚刚提振起来的军心士气将遭受重创,东西两线虎视眈眈的清军必会如饿狼般扑上来,局面将一发不可收拾。如今看来,这一个多月的快速奔袭、激烈攻城,虽然辛苦,但结果是好的。军队经历了残酷的考验,见了血,凝聚力、执行力都上了一个台阶。
其三,也是对麾下将领能力的审慎评估与最优配置。孙兆奎、张应祥皆是可用之才,但性格能力各有侧重。孙兆奎在救援广信时,以偏师坚守高地,面对数倍敌军轮番猛攻而阵脚不乱,其防守之坚韧、临阵之沉着、调度之得法,给赵高翔留下了极深的印象。相比而言,李猛冲锋陷阵是一把好手,但独当一面、经营地方、协调复杂的军政关系的能力尚需磨练。让沉稳持重的孙兆奎主导江西防务,正是看中其“善守”的特质,能为他稳住后方。而张应祥的勇悍忠诚,则是执行攻坚、稳定前沿军心的利器。至于周猛的奇袭、陈锋的侦察、夏完淳的潜力与可塑性……他手下这群将领,如同各具特色的兵器,用将之道,就在于知人善任,因人而异,因时而动,因势利导。把合适的人放在合适的位置上,才能发挥最大的效能,支撑起越来越庞大的摊子。
“如今抚州已下,交由孙兆奎主持,至少能以此坚城为基地,构建一道相对稳固的防线,为我争取到经营浙江、应对博洛主力南下的关键时间。”赵高翔心中稍定,这次亲冒矢石的军事冒险,从战略上看,是值得的!
就在赵高翔一行风尘仆仆抵达鹰潭,准备稍作休整便继续赶路时,一个意外的惊喜在等待着他——奉命前往湖南、湖北联络大顺军余部,历时两个多月艰辛跋涉的陈子龙,终于回来了!
“先生!”赵高翔在鹰潭临时官署见到虽面容憔悴、眼中却闪烁着复杂光芒的陈子龙时,激动地快步上前,紧紧握住他的双手,“一路辛苦了!先生安然归来,我心甚慰!”
陈子龙亦是感慨万千,看着眼前这位威势日隆、目光愈发深邃的年轻主帅,躬身行礼:“侯爷,属下……幸不辱命,然其中曲折,一言难尽!”
二人屏退左右,于密室之中,烛火摇曳,映照着陈子龙凝重而又带着几分无奈的面容。
“侯爷,”陈子龙深吸一口气,开始详细汇报这趟充满艰辛与震撼的旅程,“属下此番西行,先至湘西,又辗转鄂西山区,历经险阻,终于探明并接触了如今散布于湖广之地的大顺军余部。其情况之复杂,处境之艰难,远超我等此前想象。”
他详细叙述道:“自闯王李自成陛下殉难湖北九宫山后,其旧部实质上已分裂瓦解。当初撤离北京时,大军分为两路。一路为西路军,由亳侯李过、襄南侯高一功率领,经营陕西,后撤入川鄂边界;另一路为东路军,则由闯王亲自统领,包括泽侯田见秀、义侯张鼐、绵侯袁宗第、磁侯刘芳亮、光山伯刘体纯、太平伯吴汝义等众多昔日骁将。”
“闯王骤然遇难,东路军群龙无首,顿成无根浮萍。”陈子龙语气沉痛,“他们先是试图与近在咫尺的明湖广总督何腾蛟联络,希望能联合抗清。奈何何腾蛟此人,心胸狭隘,视其为流寇仇雠,非但拒绝联合,反而处处排挤、防范,甚至企图吞并其部众。东路军将士心寒至极,在走投无路、粮草断绝之际,部分将领竟一度萌生降清之念!”
“哦?竟有此事?”赵高翔眉头紧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