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此同时,抚河上游,数十条民船如同幽灵般悄然滑出河湾,满载着周猛亲自挑选的五百名精锐死士和后续跟进的张明远部两千“知耻军”,悄无声息地向对岸划去。河面薄雾弥漫,很好地掩护了他们的行动。
“快!快!快!”周猛压低声音催促着。船只迅速靠岸,勇士们如同猎豹般蹿上河滩,直扑防守相对薄弱的东门!
“敌袭!东门有敌人!”城头终于有哨兵发现了异常,凄厉的警报声划破夜空。
但为时已晚!周猛率死士冒着零星箭矢,迅猛冲到城门下,架起云梯,口衔利刃,悍不畏死地向上攀爬!城头守军慌乱地丢下滚木礌石,砸倒了几名明军,但更多的勇士已经跃上城头,与清军展开了惨烈的白刃战!
“轰!轰!轰!”西、南两门的明军老式火炮也开始轰鸣,虽然准头欠佳,但巨大的声响和腾起的烟尘,进一步加剧了守军的混乱。
东门的厮杀尤为激烈。张明远率领的“知耻军”紧随死士之后,也登上了城头。这些脑后还留着辫子的汉子,此刻眼中燃烧着复仇的火焰,作战格外勇猛,高喊着“雪耻!杀鞑子!”,与周猛的部下并肩作战,迅速清理着东门附近的守军。
“打开城门!”周猛浑身浴血,一刀劈翻一名清军把总,厉声吼道。
沉重的城门在数名明军壮士的合力下,缓缓开启!
“杀进去!”一直在东门外潜伏待机的赵高翔,见城门洞开,立刻挥剑下令!早已等候多时的明军主力,如同决堤的洪水,汹涌冲入抚州城!
王得仁在亲兵护卫下,试图组织巷战,但军心已乱,明军攻势如潮,更有无数原本就对清军统治不满的百姓,在城内趁机放火、呐喊,制造混乱。眼看大势已去,王得仁长叹一声,再也顾不得许多,在亲兵拼死护卫下,仓皇从北门突围而出,向着南昌方向狼狈逃去。
天色大亮时,抚州城头,已然插上了大明“靖朔侯赵”的旗帜。
赵高翔站在残破的城楼上,看着城内尚未完全熄灭的硝烟,以及正在肃清残敌、安抚百姓的部下,心中并无太多喜悦。此战虽胜,但依靠的仍是奇袭和血勇,技术上的劣势依然明显。他望向东南方向,那里是嵛山岛,也是他希望所在。
“张铁头,王柱……新的利器,何时才能到来?”他喃喃自语,目光中充满了期待,也带着一丝紧迫。江西战局稍缓,但浙东的滔天巨浪,即将拍岸而来。
好的,这是根据您的要求补充的第71章结尾部分:
---
抚州城头的硝烟尚未完全散尽,空气中还弥漫着刺鼻的火药味和淡淡的血腥气。赵高翔甚至来不及仔细巡视这座刚刚经历血战的城市,便在临时充作指挥所的原清军守备府衙内,紧急召见了孙兆奎、张应祥,以及奉命从鹰潭快马赶来的吴之蕃。
三人甲胄未解,身上还带着征尘与血渍,肃立堂下。
赵高翔目光首先落在孙兆奎身上。这位曾在广信之战中以疑兵巧妙牵制清军,又在方才的攻城战中指挥若定的将领,面容沉稳,眼神坚定。赵高翔回想起他历次的表现,无论是战术执行还是对大局的理解,都远超寻常武将,尤其是对自己推行的“三大纪律八项注意”等军纪军规,不仅深刻理解其凝聚人心、争取民众的核心要义,更能一丝不苟地严格执行,使得其麾下部队堪称模范。
“兆奎,”赵高翔开口,声音带着疲惫,却异常清晰,“抚州已下,然江西局势依旧波谲云诡。金声桓主力虽在赣南,王得仁新败,但其根基未损,随时可能卷土重来。西线、南线,仍需一位能统筹全局、稳扎稳打之大将坐镇。”
他停顿了一下,目光扫过张应祥和吴之蕃,最终定格在孙兆奎脸上:“我意,由你主导江西方面一应军务,张应祥、吴之蕃为辅,三人同心,自行经营赣北、赣中之地。你可能担此重任?”
孙兆奎闻言,心中一震。他深知此任之重,几乎是将赵高翔起家的根基和半壁江山托付给了他。回想起自追随赵高翔以来,无论是奇袭弋阳、血战广信,还是此次声东击西破抚州,赵高翔用兵每每看似行险,实则算无遗策,其对军纪的重视、对民心的争取、对技术的追求,更是展现出远超这个时代的远见卓识。能得如此明主信任,委以方面之任,孙兆奎只觉一股热血涌上心头,所有的疲惫一扫而空。
他猛地抱拳,单膝跪地,声音铿锵有力,带着无比的郑重:“侯爷信重,兆奎敢不竭尽驽钝,肝脑涂地!必与张、吴二位将军同心协力,谨守疆土,绝不负侯爷所托!”
张应祥与吴之蕃也同时躬身:“末将定当竭尽全力,辅佐孙将军,共守江西!”
赵高翔上前一步,亲手扶起孙兆奎,又对张、吴二人点了点头。他看向张应祥,这位自福宁起兵就跟随自己的老部下,勇猛善战,忠诚不二,将他和他的部队留在这里,既是增强孙兆奎的实力,也是一种深度的信任。“应祥,你的兵,是我军骨干,要打起精神,更要打起我‘靖朔侯赵’的旗号!要让敌人以为,我赵高翔的主力,依旧还钉在江西!”
“侯爷放心!有俺老张在,保管让那些鞑子疑神疑鬼,不敢东顾!”张应祥拍着胸脯保证。
赵高翔再次看向孙兆奎,神色肃穆,交代核心方略:“有几件事,你须谨记,严格执行!”
“第一,军事上,三大纪律八项注意,乃我军生命线,一丝一毫不得松懈!严明的军纪,是赢得民心、保持战力的根本!”
“第二,对待俘虏,乃至被迫剃发的降卒、民众,需一视同仁,攻心为上,化敌为友,亦可补充我方力量。”
“第三,民事上,要主动联合地方士绅,恢复生产,安抚流亡。记住,我们的敌人是清虏,要联合一切可以联合的朋友,抗清大业,高于一切!”
孙兆奎将每一条都深深记在心里,沉声道:“末将明白!军纪为本,民心为基,联合抗虏,绝不敢忘!”
交代完毕,赵高翔心中稍安。有孙兆奎主持大局,张应祥、吴之蕃鼎力相助,江西局面当可暂稳。他不再耽搁,仅带着数百亲兵,连夜出城,马不停蹄,向着广信方向疾驰而去。
北方的天空,隐约仿佛有雷声滚动。浙江的战火,已然燎原,他必须尽快赶回,去面对那即将决定无数人命运的更宏大战场。江西的短暂胜利,只是这场漫长抗清斗争中一朵稍大的浪花,真正的惊涛骇浪,还在前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