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高翔选择进攻的鹰潭,正处于谭泰主力(南面赣州)、金声桓部(东北面上饶)以及抚州清军(西南面)之间的一个相对空虚的节点上。他就像一名高明的棋手,在对手重兵云集的地方,敏锐地找到了一个可以落子的关键位置。
大军开拔,旌旗招展。赵高翔骑在马上,回望井然有序的资溪、金溪,对留守的陈子龙重重抱拳。他知道,这次出击,风险与机遇并存。若能速克鹰潭,则全局皆活,不仅能真正与广信义军连成一气,更能让福州朝廷对他刮目相看,获得更多的政治资本和资源倾斜。若顿兵坚城之下,或者被清军援兵反扑,则刚刚打开的局面可能毁于一旦。
‘这就叫战略冒险,赌赢了,海阔天空;赌输了,前期投入可能打水漂。’ 赵高翔心中盘算着,但眼神无比坚定。他知道,在这乱世,一味求稳只会错失良机,该出手时就必须果断出手!鹰潭,志在必得!广信的烽火,就是他此次行动最好的号令。
就在赵高翔摩拳擦掌,准备剑指鹰潭之际,在邵武那座日益慵懒、几乎快要变成大型度假营地的郑彩军中,监军张家玉的日子却过得无比憋闷。
他感觉自己就像个被架空的cEo特派员,空有头衔,却无实权。
每日看着郑彩和他的部将们饮酒作乐,操练敷衍,自己那份又一份言辞恳切、甚至带着几分哀求的进军催促文书,送到郑彩那里都如同泥牛入海,顶多换来几句“张给事中稍安勿躁,时机未到”、“粮秣尚需筹措”之类的虚言搪塞。
他心中的愤懑和无力感与日俱增,眼看北伐大计就要在这该死的邵武城下烂尾,他几乎能想象到福州朝堂上那些敌对官员弹劾他“监军不力”的奏章了。‘真是应了那句话:不怕神一样的对手,就怕猪一样的队友!这郑彩简直是烂泥扶不上墙!’ 他时常在船舱内独自踱步,对灯长叹。
因此,当赵高翔决定主动出击,并第一时间将计划通报给他时,张家玉简直如同久旱逢甘霖!他立刻回信,极力赞扬赵高翔的忠勇果决,并表示会全力向朝廷禀明其主动请战的功绩。这让他灰暗的监军生涯终于看到了一丝曙光。
随后,赵高翔连克资溪、金溪的捷报传来,张家玉的兴奋之情更是达到了顶点!他反复阅读着战报,手指因激动而微微颤抖。“好!好!好一个赵高翔!真乃国之干城!!”他在船舱内几乎要欢呼出声。
这不仅仅是两座城池的得失,更是向朝廷、向天下证明了北伐并非没有希望,证明了他张家玉所监督的这支联军里,还有真心为国效死之人!这捷报,就是他洗刷“监军不力”嫌疑的最有力证据!
当他收到赵高翔决定进攻鹰潭、并恳请他在后方协助筹措、联络的文书时,张家玉再也坐不住了。一个大胆的念头在他心中升起:不能再待在邵武这个泥潭里跟郑彩耗下去了!我必须去前线,去真正需要我、也能让我发挥作用的地方!
他立刻以监军的身份,给郑彩留下一封公文,言明“靖朔伯赵高翔所部已深入江西,连克二城,兵锋直指鹰潭,战事吃紧,急需支援与策应。本官身为监军,责无旁贷,决意亲赴前线,抚慰将士,协调各方,并就地招募义勇,以助军威。” 这理由冠冕堂皇,郑彩巴不得这个整天催命的“瘟神”早点离开,自然乐得同意。
同时,张家玉给隆武帝上了一道充满激情的奏章,详细禀报了赵高翔的赫赫战功,并陈述了自己亲临前线的必要性和计划:“臣观靖朔伯赵高翔,忠勇无双,实心任事,然其部孤悬敌后,兵力钱粮皆恐不继。臣欲效古之监军故事,亲临战阵,非为掣肘,实为助援。拟于光复之地,宣扬陛下德意,招募忠勇,筹措粮秣,以使赵部无后顾之忧,全力北进……”
就这样,张家玉带着寥寥几个随从,怀着一种“终于找到了正确赛道”的激动心情,离开了令他窒息的郑彩大营,快马加鞭,赶往资溪、金溪方向。
他要去亲眼看看那位神奇的赵将军,要去那片刚刚恢复的汉家疆土上,运用自己的声望和朝廷命官的身份,为北伐事业真正贡献一份力量——招募更多的兵源,动员更多的资源。他的到来,无疑将为赵高翔的后方巩固工作,增添一份重要的助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