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小说网 > 女生言情 > 铁血1645:从扬州十日开始 > 第47章 奇袭双溪显锋芒 攻心为上破坚城

第47章 奇袭双溪显锋芒 攻心为上破坚城(2 / 2)

遗憾的是金溪守将逃离了抚州。估计这孙子早就计划好了。

收复二城,全军欢腾! 军营中充满了胜利的喜悦,缴获的物资堆积如山,士卒们领到了丰厚的赏银,士气高昂到了极点。

陈子龙展现了卓越的民政才能,他迅速接管城务,安抚惊惶的百姓,清点府库,收拢降兵,一切都安排得井井有条,使得两城秩序很快恢复正常。

然而,一个棘手的问题摆在了面前:如何处理那些已经按照清廷“剃发令”剃了头的降兵和部分百姓?他们额前光秃,脑后拖着辫子,在人群中格外刺眼。

在军事会议上,性情暴烈的李猛第一个跳出来,大手一挥:“这还有什么可议的?身体发肤,受之父母!这些软骨头,为了活命连祖宗都不要了,忘了自己是汉家儿郎!依我看,统统砍头,以儆效尤!看以后谁还敢剃发降虏!”他的观点代表了一部分极端将士的想法。

其他将领如翁之琪、张应祥等,虽觉残忍,但碍于李猛的气势和“华夷之辨”的大道理,一时也不敢轻易反驳。孙兆奎则微微皱眉,似乎觉得不妥,但也未立刻发言。所有人都看向赵高翔和陈子龙。

陈子龙面露难色,对赵高翔拱手道:“将军,此事确需慎重。依《大明律》及士林清议,剃发从虏,确是大节有亏。然……如今剃发者众,多是为势所迫,若一概诛戮,恐失人心,亦与陛下仁德相悖。”他将难题交给了赵高翔。

赵高翔沉吟片刻,心中已有决断。他清楚记得隆武帝为了争取人心,早已下过诏书明确政策。他站起身,目光扫过众将,声音沉稳而有力:“李将军忠义之心,可嘉!然,治国治军,需有章法,更需考量时势。”

他走到大厅中央,朗声道:“陛下早有明诏:‘有发为顺民,无发为难民’!清虏肆虐,以‘留发不留头’相胁迫,多少百姓是为保全家性命,被迫剃发?若我等着眼于头顶之发,而不辨其心,滥杀无辜,与清虏何异?岂非将更多被迫剃发者推向敌方?”

他顿了顿,下达指令:“传我军令:所有降卒,凡自愿留下加入我军者,既往不咎,与原有将士一视同仁!只需申明,日后须严守军纪,奋勇杀敌,以功赎过!不愿从军者,发放路费,遣散归农,严禁杀害!至于资溪守将王大奎等甘心为虎作伥、欺压百姓之徒,查明罪证后,公开审判,明正典刑,以安民心!”

这番处理,既坚持了原则(严惩首恶),又展现了 实用主义和胸怀宽待被迫者,更是严格执行了隆武帝的政策。陈子龙闻言,眼中露出赞赏之色,深深一揖:“将军明鉴!如此处置,上合天心,下顺民意,子龙佩服!”李猛虽然还有些不服气,但见赵高翔意志坚决,且引用了皇帝诏书,也只好嘟囔着抱拳领命。

兵锋逼近抚州,战略分歧显现。

两战两捷,军队士气如虹,众将纷纷请战,要求一鼓作气,进攻府城抚州!张应祥、李猛等求战心切,认为应该乘胜追击。

然而,赵高翔保持着清醒。他指着地图对众将分析:“我军连克两县,确是大振士气。然,抚州乃府城,城高池深,守军必多。最关键的是,我军赖以机动的水师战舰,皆因航道水浅及敌情不明,仍滞留于光泽、邵武一带,无法前来支援攻坚。没有水师保障粮道、提供火力,仅靠步兵强行攻城,乃兵家大忌,即便攻克,也必是惨胜,得不偿失。”

他最终拍板:“当下之要务,非贸然进攻抚州,而是巩固资溪、金溪之地,消化战果,肃清周边,联络广信、乃至更远地区的义军。同时,等待水师消息,或寻机调动水师前来。我们要的是稳步扩张,而不是浪战赌命!”

战略方针既定,赵高翔立刻雷厉风行地部署了一系列巩固战果、积极经略的举措,整个团队如同精密的机器般高效运转起来。

陈子龙被赋予了最重要的后方巩固任务。他充分发挥其名士威望和行政才干,迅速开展了一系列工作:

招兵买马,收拢人心:在各城门口及乡间要道设立招兵点,明确宣告“愿为国家效力者,不问出身,一经录用,饷银照发,家属优先安置”。对降卒进行甄别,真心归附且符合条件的,打散编入各营;老弱或意愿不强者,发放少量路费遣散。此举既扩充了兵员,又安定了人心。

安抚百姓,拜访乡绅:他亲自出面,安抚受惊的百姓,宣布“免赋三年”(实际上这些地区已不在明朝实际控制下,此为空头支票,但能收买人心),严惩趁乱劫掠者,迅速恢复了市面秩序。更重要的是,他逐一拜访当地有影响力的乡绅耆老,态度谦和,宣讲隆武皇帝“驱逐鞑虏、恢复中华”的大义,以及“有发为顺民,无发为难民”的仁政,强调王师至此,只为抗清,绝不更改现有田亩契约,不增加额外苛捐杂税,竭力保障地方安宁。这番承诺,极大地消除了士绅阶层的疑虑,争取到了他们的支持或至少是中立。

扩大影响,掌握话语权:他组织人手,将隆武帝的诏书、赵高翔的安民告示以及收复二城的捷报,大量抄写张贴,甚至派人向周边未光复地区散发。一时间,“靖朔伯赵”的仁义之名和隆武朝廷的正统形象,在赣东北地区广泛传播。

林锐的军情司更是忙得脚不沾地。他深知信息的重要性,立刻派出手下精干人员:

战略侦察:多批探子被派往抚州、鹰潭(当时称贵溪)方向,任务是摸清清军兵力部署、主将性情、城防虚实、粮草囤积点等关键信息。

深度潜伏:部分擅长伪装、心理素质过硬的情报员,则携带金银,化装成商贩、流民、僧道等,设法混入抚州、鹰潭乃至更远的南昌等地,长期潜伏,建立秘密联络点,负责传递情报,并在未来可能的需要时策应内应。一张无形的情报网络,开始悄然向敌占区延伸。

根据赵高翔的指示,翁之琪和孙兆奎负责对现有部队进行整合。将原部、新兵、降卒彻底打乱,按照战斗力和忠诚度重新编组,确保各营兵力均衡,避免形成小山头。老兵带新兵,加紧操练攻城、守城及山地作战战术。同时淘汰明显不合格者,转为辅兵或转入后勤。一支经过战火洗礼、结构更趋合理的军队正在成形。

虽然暂不攻打抚州,但赵高翔并未采取守势。他命令张应祥和李猛,各率一支五百人左右的精锐小部队,避开大路,专走山间小道,昼伏夜出,向鹰潭方向进行武装侦察和威慑性活动。任务是清剿小股清军哨探或土匪,展示军事存在,搅动敌方边境,使其不敢轻易向资溪、金溪方向增援,并为林锐的情报人员提供掩护。这如同伸出的两个触角,既保护了核心区域,又保持了进攻态势。

与此同时,一篇文采飞扬、战绩详实的报捷文书,由陈子龙主笔,赵高翔署名,以八百里加急的速度,分别送往两个方向:

给监军张家玉:详细叙述了收复资溪、金溪的经过,突出将士用命、策略得当,同时大谈面临的困难(兵力不足、粮饷短缺、抚州坚城难下),暗示急需朝廷支持。

直接上奏隆武皇帝:格式更加正式,极力渲染大捷的意义——“此乃陛下登基以来,王师首次深入江西,收复失地,四方义士闻之,必然景从!” 将功劳首先归于皇帝英明领导,其次则是监军张家玉“激励有功”,最后才谦称自己“微尽绵力”。同时,再次强调前线困难,恳请陛下速拨粮饷火器,“以期乘胜进取,克复全赣”。

这一套组合拳下来,赵高翔集团不仅在军事上站稳了脚跟,更在政治、情报、民心各方面都取得了积极进展。‘这就叫线上线下结合,军事政治双管齐下。’ 赵高翔看着逐渐稳定下来的两城和士气高昂的军队,心中稍安。他知道,这只是第一步,更大的风雨还在后面,但一个好的开局,无疑为未来增添了重要的筹码。捷报飞向福州,必将在这位监军和那位急于看到北伐成果的皇帝心中,激起新的波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