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七章:奇袭双溪显锋芒 攻心为上破坚城
隆武元年十二月的寒风,如同刀子般刮过武夷山脉的崎岖小道。赵高翔的军队,就像一股悄无声息的铁流,在密林和山脊间快速穿行。
他深知“天下武功,唯快不破”的道理,既然决定了要打,就要打出速度,打出气势,在郑彩和清军都还没反应过来之前,拿下首胜!
“兵贵神速!”赵高翔在行军途中对几位将领强调,“此地山高林密,鞑子骑兵优势无从发挥,正是我军步卒逞威之时!全军轻装简从,抛弃不必要的辎重,给我用最快的速度,插到资溪城下!”
部队昼伏夜出,放弃船师全用陆军。充分利用地形掩护,斥候前出二十里,扫清一切可能暴露行踪的明哨暗探。
数日后,大军神不知鬼不觉地抵达了资溪县城外不足十里的山林中潜伏下来。此时的资溪城,依旧沉浸在黎明前的死寂之中,城墙上的几点灯火昏黄无力,哨兵的身影在寒风中缩成一团。
赵高翔选择了一个人体生物钟最为疲惫的时刻——凌晨四点左右,发动了突袭!
“进攻!”随着他一声令下,张应祥、李猛率领的突击队如同暗夜中扑出的猎豹,悄无声息地解决掉城外零星的哨卡,迅速架起简易云梯,摸上城墙!
与此同时,孙兆奎率领另一支精锐,绕至城池侧翼,对防守相对薄弱的段落发起了猛攻!这位太湖水战出身的将领,在陆战中也展现出惊人的勇猛,他身先士卒,攀爬云梯的动作矫健有力,刀法狠辣,迅速在城墙上打开了一个缺口!
城头的守军大多还在睡梦之中,少数惊醒的也被这突如其来的多点攻击打懵了,几乎未能组织起有效的抵抗。“投降不杀!大明王师回来了!”的怒吼声响彻城头。
守将王大奎昨晚多喝了几杯,正搂着小妾酣睡,被亲兵慌乱叫醒时,赵高翔的先锋已经攻入了县衙!王大奎衣衫不整,还想组织家丁抵抗,被李猛一个照面就砍翻了护院,明晃晃的钢刀架在脖子上,顿时瘫软如泥,连喊“将军饶命!”
资溪,一夜易主。 战斗干净利落,自身伤亡极小,还缴获了不少粮草器械。赵高翔立刻出榜安民,强调军纪,处决了几名趁乱抢劫的兵痞(即便是自己的兵,也绝不姑息),迅速稳定了秩序。
此战中,孙兆奎的勇猛给全军留下了深刻印象,赵高翔特意当众嘉奖了他。
马不停蹄,兵锋直指金溪!
然而,资溪的丢失显然惊动了邻近的金溪守军。当赵高翔部队逼近金溪时,发现城门紧闭,城墙上守军数量明显增多,戒备森严。强攻,势必会造成较大伤亡。
赵高翔看着金溪并不算高大的城墙,嘴角却露出一丝笑意。‘攻城为下,攻心为上。 是时候给这群二鬼子(伪军)上点心理战课了。’他没有立刻下令攻城,而是采取了组合拳式的“骚扰”战术。
第一招,舆论攻势。他让军中识字的文书连夜赶制了大量简易箭书,内容直白而具有煽动性:“告金溪父老书:大明靖朔伯赵提督天兵已复资溪,鞑虏末日将至!城中军民,凡我汉家儿郎,岂愿终身为奴?王师攻城在即,愿起义反正者,可于城内放火为号,或缚伪官以迎王师,功成之日,必有重赏!若执迷不悟,城破之日,玉石俱焚!”
成千上万的箭书被射入城中,如同投下一颗颗心理炸弹,瞬间在金溪城内引发了巨大的恐慌和暗流。守城的绿营兵大多也是汉人,人心惶惶,互相猜忌。
第二招,疑兵之计。几天后,赵高翔又命人射入一些内容更加诡异的信件,有的写着“三更点火,东南角接应”,有的写着“王大哥已准备妥当,只等城外信号”,
落款含糊,收件人更是子虚乌有。这些信件的目的就是制造混乱,让守军指挥官疑神疑鬼,觉得城内遍布内应,看谁都像奸细,极大地消耗其精神和指挥效率。
一连三天的心理攻势,使得金溪守军士气低落,草木皆兵。守将虽然尽力弹压,但恐惧和猜疑就像瘟疫一样在军中蔓延。
第三天拂晓,总攻开始!赵高翔果断投入全部兵力陆上攻击。他采取了经典的“围三阙一”战术,但主攻方向却放在了看似防守严密的东门。
“李猛!孙兆奎!”赵高翔点名。
“末将在!”二将齐声应道,如同蓄势待发的猛虎。
“东门,你二人各率五百精锐,并肩突击,谁先登城,头功就是谁的!给我打出我军威风!”
“得令!”李猛和孙兆奎互看一眼,竞争之心顿起,各自率领部下,发起了悍不畏死的冲锋!
战斗异常激烈。李猛依旧勇不可当,身先士卒;而孙兆奎也毫不逊色,指挥若定,麾下士兵在其带动下奋勇争先。两人如同比赛般,几乎同时攻上城头,大刀翻飞,杀得守军节节败退!金溪守将见大势已去,在亲兵保护下从预留的西门仓皇出逃,未能擒获。
可能是前面的功课做的多了,守军的士气并不高!
当天。金溪,宣告攻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