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五章:赣水悲歌忠魂绕 庙堂算尽暗流涌
赵高翔与郑彩的“联合舰队”在闽赣边境的水域晃晃悠悠,仿佛在进行一场漫长的水上团建,只是气氛微妙得像是被强行拼桌的相亲现场。
两者不同的是。赵高翔安排的练兵是时时刻刻的,他也经常用他具有煽动性的语言去给
就在郑彩的大军优哉游哉,仿佛在闽赣边境进行长期水上驻训时,赵高翔的营地却始终保持着一种高度紧张的节奏。与郑彩部的散漫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赵高翔深知时间宝贵,他从未停止过对麾下这八千水陆将士的锤炼,尤其是思想上的“淬火”。
每日清晨,操练之前,或是在一场艰苦的战术演练结束后,赵高翔常常会站在一个土坡上,或跳上一艘艨艟的船头,面对着他那些大多出身贫苦、脸上还带着泥土气息或海风咸味的士兵们,进行他那套独具特色、极具煽动性的“训话”。
他没有文绉绉的之乎者也,用的都是最直白、最能触动这些底层士卒心弦的语言。
“弟兄们!”他的声音洪亮,穿透晨雾或晚霞,“看看咱们手里的家伙,摸摸身上崭新的号褂子(军服)!想想来到咱们这儿以后,哪天饿过肚子?饷银,是不是每月都足额发到你们手里了?”
台下响起一片嗡嗡的赞同声。这实实在在的好处,比什么空话都管用。
“为啥要给咱们这么好的吃喝,这么好的饷银?”赵高翔自问自答,目光扫过一张张朴实的脸,“不是因为咱们钱多烧得慌!是因为咱们干的是刀头舔血的买卖,是保家卫国的天大事情!咱们不种地了,拿起刀枪,为的就是不让鞑子的铁蹄踩烂咱们的田,糟蹋咱们的妻儿老小!为的就是让咱们的子孙后代,还能堂堂正正做个汉家儿郎,不用剃那狗尾巴一样的辫子!”
这话说到了许多人的痛处,队伍安静下来,眼神变得专注。
“但是!”赵高翔话锋一转,语气变得严峻,“鞑子的刀枪,可不认你是为啥来的!战场上,刀子砍过来,不会因为你理由正当就绕道走!要想活下来,要想打赢,靠什么?”
他停顿了一下,让每个人都在心里想这个问题。
“靠平时往死里练!”他猛地一挥手臂,“平时多流汗,战时才能少流血! 你们现在抱怨队列太严,抱怨长跑太累,抱怨拼刺刀太苦,我懂!但我现在对你们狠,是为了将来在战场上,鞑子对你们没办法!现在流的是汗,将来战场上,省下的就是命!”
他走近队伍前排,几乎是对着士兵们的脸在喊:
“都给我记住一句话:战场上,越怕死的人,死得越快!越是把脑袋别在裤腰带上,豁出命去干的人,反而更有可能活着回来领赏,光宗耀祖! 为啥?因为你不怕死,动作就狠,气势就足,敌人就先怵你三分!因为你严格执行军令,该进的时候不进,该撤的时候不撤,才能保住自己,消灭敌人!服从命令,就是最好的保命符!”
这些话语,混合着现实的利益(饷银)、朴素的情感(保家)、残酷的真理(训练与生存的关系)和极具冲击力的口号,如同重锤,一遍遍敲打着士兵们的心灵。
赵高翔很清楚,对于这些大多目不识丁的士卒,不能讲太复杂的大道理,就要用这种简单、直接、重复的方式,将“刻苦训练、绝对服从、英勇无畏”这几个核心观念,像刻章一样烙进他们的潜意识里。
除了这种集体“洗脑”,赵高翔还延续着他的老办法——走动式管理,情感投资。他经常深入各营、各船,甚至在士兵们吃饭的时候,端着碗凑过去蹲在一旁一起吃。他会拍着那些表现突出或者看上去有些紧张的基层军官(哨长、队长甚至普通什长、伍长)的肩膀,努力地叫出他们的名字:
“张茂林,昨天水上操舟,你们那个队的船只最快,不错!”
“张老虎,你这个伍长射箭不错,不过可以射的再远点,也要求你
“韩铁柱,听说你娘病了?军中医官去看过了没?有啥困难跟你们哨长说,也可以直接来找我!”
“李英杰、你这个把头做的不错,手下的兵训练最认真、回头给你们千总赵勇说说,给你们多搞点肉食。”
..............
..............
这看似简单的拍拍肩膀、叫出名字、关心家常,产生的效果却是巨大的。优秀的把头、千总,甚至伍长、士兵赵高翔都能能说出他们的一些简单事迹。
在这些普通士兵和低级军官眼中,高高在上的提督大人、靖朔伯,竟然知道自己的名字,关心自己的死活,这种被尊重、被重视的感觉,化作了一种近乎盲目的忠诚和归属感。
就是现代人,一个打工仔碰到你们公司总裁, 总裁拍拍你肩膀,表扬说:“小伙子方案写的不错,好好干!”不管你是愤懑想躺平的牛马,还是有抱负的小领导基本都会感恩戴德!心里幻想个一二.三...........
这套“精神激励+情感纽带”的组合拳,比单纯的严刑峻法更有效地将这支来源复杂的军队,逐渐凝聚成了一个以赵高翔为核心的、带有强烈个人印记的战斗集体。
他们或许还不完全理解“反清复明”的宏大意义,但他们清楚地知道:跟着赵将军,有肉吃,有尊严,而且他教给我们的东西,能让我们在战场上活下来!
这一切,都被不远处的郑彩部士卒看在眼里,对比之下,更显出了两支军队截然不同的精气神。而赵高翔要的,就是这种对比,就是这股即使在逆境中也绝不松懈、不断自我强化的“气”。他知道,这才是未来安身立命、乃至争霸天下的真正本钱。
而与此同时,真正的历史洪流,正在他们目标所在的江西大地之上,汹涌澎湃,血火交织。
江西战场:一盘散沙的忠义与步步紧逼的狼烟
此时的江西,用后世的话来说,简直就是一个 “抗清创业孵化器” ,只是项目死亡率高得吓人。隆武朝廷名义上在此有不少“合伙人”:
核心团队(勉强算):主要是杨廷麟和万元吉这两位大佬,他们在赣州建立了抵抗基地,算是江西抗清的cEo和o,声望高,但资源有限,被清军重点关照。
各地野生项目经理:广信(今上饶)有姜曰广、周损;建昌(今南城)有益王(朱慈炱,蹭个皇族Ip);饶州(今波阳)有黄云师、汪硕画;
此外还有无数占山为王、凭寨自守的地方武装、乡勇义兵,成分复杂,动机各异,有的为忠君,有的为保家,有的纯粹是想乱世称王。
总结一下:愿景很宏大(反清复明),但股权结构分散(各自为政),缺乏统一指挥和供应链支持(粮饷器械),内卷严重(有时还互相抢地盘),面临行业巨头(清军)的强势碾压。
而他们的对手,清廷方面,则是标准的 “强势收购方” 做派。
清军以谭泰为征南大将军,何洛会为副,率领满汉主力,并充分利用了金声桓、王得仁等一批高质量(对清廷而言)的明朝降将作为“本土化运营团队”,采取“重点打击(赣州)+ 分化瓦解(各地义军)”的策略,步步为营,稳扎稳打。
清军的策略很明确:“让专业的人干专业的事(以汉制汉),用最小的成本实现市场(江西)的最大化占领。”
面对这样一幅复杂的江西地图,郑彩的应对策略堪称 “职场摸鱼典范”。监军张家玉发出的那份言辞恳切的“项目催办单”(督促进兵公文),送到郑彩的“办公桌”上后,就如同石沉大海。
郑彩要么以“将士连日航行,需要休整(团队需要调整状态)”为由,要么以“正在探明敌情,不可贸然行动(市场调研尚未完成)”为借口,甚至有一次干脆说“粮草接济尚未完全到位(预算审批有延迟)”,总之就是三个字:“等等看。”
他的座右铭似乎是:“只要我躺得足够平,KpI就追不上我。” 他真正的算盘是:等到江西那边的“创业公司”(义军)和“行业巨头”(清军)拼得两败俱伤,他再过去看看有没有便宜可捡,或者干脆就在福建边境“圈块地”宣布任务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