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小说网 > 女生言情 > 铁血1645:从扬州十日开始 > 第45章 赣水悲歌忠魂绕 庙堂算尽暗流涌

第45章 赣水悲歌忠魂绕 庙堂算尽暗流涌(2 / 2)

张家玉这位满腔热血的“项目经理”哪里受得了这个?几次三番沟通无效后,他内心的 挫败感达到了顶点。“竖子不足与谋” 他愤懑地想道。于是,他不再犹豫,连夜奋笔疾书,写了一封长长的密折,通过秘密渠道快马送往福州。

在这封奏章里,他详细描述了郑彩如何“迁延观望,坐失战机”,如何“拥兵自重,不听劝谏”,其行为简直是 “置陛下中兴大业于不顾,视江西百万生灵如草芥” 。

他强烈建议隆武帝严肃申饬郑彩,甚至考虑临阵换将(虽然他知道这很难)。同时,他也提到了赵高翔所部“军容整肃,似有可为”,暗示或许可以扶持这支新生力量以打破僵局。这封告状信,就像一枚炸弹,投向了福州本就暗流汹涌的朝堂。

而就在郑彩磨洋工、张家玉写告状信的同时,另一场充满了悲壮与无奈的小规模“北伐”,已经在福建内陆上演。主角是隆武朝廷的武英殿大学士、大名士黄道周。

黄道周,此人学问天下闻名,道德文章无可指责,对大明王朝的忠诚更是感天动地,堪称 “南明时代的道德楷模” 。

但他有个致命弱点:严重缺乏军事常识,却充满了理想主义的自信。他眼看郑芝龙等人按兵不动,江西危在旦夕,一股书生意气直冲脑门,决定自己干!

他利用自己的声望,募集了寥寥数千乌合之众(多是学生、乡勇),粮饷器械奇缺,就毅然踏上了北上救援江西金声(另一支义军领袖)的征途。

这种行为,好比一位知名教授,不满公司战略部的保守,自己带着一帮实习生和凑来的办公用品,就想去挑战行业巨头的核心业务,其勇气可嘉,但其结果……可想而知。

黄道周那支由门生故吏、乡勇义民仓促拼凑起的队伍向安徽方向去解救联合金声义军的路上。

年轻的将领施琅,忧心忡忡地找到了正在灯下擦拭佩剑的黄道周。这一路上他不断地观察、感受。今天终于鼓足勇气........

营火摇曳,映照着黄道周坚毅却难掩疲惫的面容。

施琅深吸一口气,抱拳行礼,言辞恳切却直指要害:“阁老!末将深知您忠君爱国之心,可昭日月!然,兵者,诡道也,非凭一腔热血可成。恕末将直言,我军眼下情势,实堪忧虑!”

他具体分析道,话语清晰,力求说服这位固执的大学士:“我军兵员不过数千,且多为未经战阵之新募乡勇,缺乏操练,号令不一。甲胄兵器,残缺不全,粮草仅能维持旬日。以此疲弱之师,北上正面迎击清军谭泰、何洛会麾下如狼似虎的百战精锐,无异于驱羊入虎口,胜负之数,不言自明!”

黄道周擦拭剑身的手微微一顿,但并未抬头,只是沉声道:“忠义所在,虽千万人吾往矣。岂能因敌强我弱,便畏缩不前?”

施琅见状,上前一步,压低了声音,提出了他深思熟虑的替代方案:“阁老!末将非是劝您退缩!而是有一策,或可真正解江西之围,乃至为中兴大业奠定基石!”

他目光炯炯,

“当前硬拼,绝无胜算。不若暂且隐忍,行一步暗棋!”

“请讲。”黄道周终于抬起了头。

“我军目标太大,行动迟缓,易被清军侦知围剿。不若就此遣散大队人马,只精选三五十名绝对忠诚、精明强干且熟悉道路的壮士,由阁老您亲自率领,化妆成商旅或流民,避开大路官道,专拣山间小路秘密前行,直趋赣州!”

他继续阐述此计的精妙之处:

“只要阁老您能安全抵达赣州!凭借您武英殿大学士、首席辅臣兼督师的身份,便是朝廷在江西的最高代表!届时,您便可名正言顺地节制、调遣南赣、湖广、广东、广西各地的总督、巡抚、总兵!杨廷麟、万元吉在赣州苦苦支撑,各地仍有忠义之士,只是群龙无首,或各自为战,或观望不前。阁老一到,登高一呼,以您的声望和职权,必能整合这些分散的力量,汇集粮饷,统一指挥!待整合完毕,兵精粮足,再与虏酋决战,方有胜算!此乃避实击虚,以时间换空间,借势而为之上策啊!”

施琅的策略核心清晰:放弃眼前这支不堪大用的“杂牌军”,利用黄道周的政治身份这张王牌,进行一次高风险高回报的“战略渗透”,目标是整合资源,而非立即进行自杀式攻击。

然而,黄道周的反应却出乎施琅的预料。他听完后,沉默良久,脸上非但没有采纳的欣喜,反而露出一丝不以为然的神色。他缓缓将佩剑归鞘,目光审视着年轻的施琅。

“施将军,”黄道周的语气带着一种文人士大夫固有的、对纯粹武夫的微妙轻视,“你今年不过二十余岁,虽在平国公麾下历练过,终究是偏裨末将,于军国大事,见识未免……浅了些。”

他站起身,踱了一步,展现出对自身道德声望的极度自信:

“老夫乃陛下亲授之督师,天下士林之望!如今江西义士翘首以盼,如同久旱望甘霖!若我这般隐匿行踪,遣散义师,岂不令天下忠义之心寒透?自古中兴事业,首在正名,次在聚气!

我此番大张旗鼓北上,正是要向天下昭示:朝廷未弃江西!忠臣犹在!只要旗帜所向,必然从者云集!何须如你所言,行那鬼祟之事?至于各省督抚……哼,待老夫提兵临境,以大义责之,彼等安敢不从?”

更深层的原因,黄道周没有明说,那就是他对眼前这支尽管弱小、却是他费尽心力拉起来的队伍,产生了一种近乎“家长式”的不舍与期待。他仿佛能看到自己率领这支“义师”,创造奇迹的景象。

施琅听着这番充满理想主义却脱离实际的话,心中一片冰凉。

他明白,自己基于军事现实的理性建议,在黄道周基于道德信念和声望自信的“宏大叙事”面前,显得如此苍白无力。

他知道,再争论下去已无意义。施琅脸上难掩失望与无奈,重重抱拳,声音干涩:“阁老……既然您意已决,末将……唯有预祝阁老旗开得胜,马到成功!末将人微言轻,就此别过!”

他心中已然明了,这支队伍的结局注定是悲剧,自己留下也只是徒增一具尸骨罢了。

这就像一位顶尖的技术工程师向一位只关心企业文化和品牌形象的cEo汇报一个注定失败的项目风险,得到的却只是关于“愿景”和“精神”的空洞回应。

这个消息后来传到赵高翔耳中时,他沉默了很久。一方面,他对黄道周的气节感到敬佩;

另一方面,也更深刻地认识到,在这个时代,仅有忠心和声望是远远不够的,甚至可能因为脱离实际而带来更大的灾难。

‘ 方向错了,越努力越悲剧。’

他暗自警醒,更加坚定了自己必须务实、灵活的行事风格。而施琅的离开,也让他记下了这个名字,一个有着敏锐军事眼光和务实精神的年轻将领,或许将来……有机会可以招揽?

‘风口来了,但也是刀口。’赵高翔站在船头,望着北方阴沉的天空,心中暗道,‘郑彩想躺平吃瓜,黄道周要去送人头,张家玉到处告状……这局面......................。

但是,乱世出英雄,越是混乱,越有机会火中取栗!不能再跟郑彩在这儿耗下去了,得想办法破局!’

一个大胆的计划,开始在他心中酝酿。他转身走向船舱,沉声下令:“请翁之琪、陈子龙、林锐等几位先生过来,有要事相商!”

历史的棋盘上,棋子们都在按照自己的逻辑行动,而赵高翔,这颗不安分的棋子,正准备跳出郑彩给他划定的格子,去搅动整个棋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