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小说网 > 女生言情 > 铁血1645:从扬州十日开始 > 第43章 诏令忽至欲北伐 福宁应对暗布局

第43章 诏令忽至欲北伐 福宁应对暗布局(2 / 2)

对秘密工匠坊(嵛山岛刘光标负责管理、张铁头负责试验):

他亲笔书写了一份《火器研发要略》,命绝对可靠的亲信火速送往岛上。文中不仅再次强调了燧发枪、标准化弹药的重要性,更破天荒地提出了“野战轻便火炮”的概念,要求尝试缩小炮身、减轻重量,并配备炮架和简易瞄准具,以适应野战和舰载需求。他甚至画出了“开花弹”(爆破弹)和“霰弹”的简易结构示意图,注明其不同的杀伤用途。文末严令:“此要略乃最高机密,阅后即焚,择可靠巧匠秘密研制,不计成本,但求突破。”

对情报系统(军情司首领林锐、天地会李恪):

他召见林锐,口授了一份《敌后侦讯纲要》。其中强调了情报的标准化和图表化,要求不仅记录敌军人数,更要绘制布防图、标注军官姓名性格、记录粮草囤积点周期。更提出要建立简易的“密码本”体系,用于关键信息传递,并开始留意和绘制主要进军路线附近的山川地形详图,尤其是可供伏击、迂回的小路和渡口。

对天地会(李恪、刘光标):

在一场绝密会议中,赵高翔对李恪和刘光标面授机宜:“此次北伐,大军为明线,你‘天地会’则为暗线。你二人需挑选精干可靠、熟悉江北或江西情形的弟兄,化装成商贩、流民、僧道,分批提前潜入我军可能经过的赣东北、皖南地区。任务有三:一、散布我军仁义之师的消息,联络当地心怀大明的士绅百姓;二、摸清清军关卡、塘报体系;三、寻找合适地点,建立秘密联络点,为日后长远之计铺路。记住,隐蔽、扎根、传递消息为重,非万不得已,绝不轻动。” 这实则是将天地会的网络,随着军事行动向外延伸。

对学堂(唐晏珠):

他特意去见了唐晏珠,郑重道:“唐小姐,战事将起,学堂乃未来根基,万不可废。我走之后,一切照旧。此外,可多加留意学子中是否有对地理绘图、器物制造格外有兴趣者,可稍加引导。乱世之中,此类人才尤为可贵。”

与此同时,一篇文采斐然、慷慨激昂的《乞早定北伐疏》也从提督府发出,快马送往福州。

奏疏中,赵高翔痛陈家国沦丧之痛,表达了对隆武帝知遇之恩的感激,以及“愿为陛下前驱,肝脑涂地,虽万死而不辞”的强烈决心。他极力赞同北伐大计,并“恳请”陛下早日下令,他必亲率精锐,“直捣黄龙,迎还圣驾”。这道奏疏,将忠勇姿态做得很足,完全符合隆武帝的期待,先行堵住了可能质疑他畏战之人的嘴。

果然,两天后,隆武帝的正式诏书抵达福宁。内容与林锐探知的无异:命靖朔伯赵高翔率本部兵马,与永胜伯郑彩协同出兵,出仙霞关入江西,联络义军,伺机规复南京。

此时,赵高翔早已准备就绪。接旨后,他当即下令,全军集结,召开誓师大会。

校场上,旌旗招展,刀枪如林。万余将士肃立,目光聚焦于点将台上那个年轻的身影。

赵高翔一身戎装,目光扫过台下,开始了他的布局宣布:

“诸位将士!陛下北伐诏书已下!复国雪耻,在此一举!本督决定,亲率大军,北上杀虏!”

“着令!水师都督翁之琪、孙兆奎,率水师主力战舰随行!”

“着令!参将张应祥、李猛,率精锐陆师五千人随行!”

“着令!佥都御史陈子龙、情报司主事林锐,随军参赞军务、联络各方!”

“其余各部,严守防区,加紧操练!”

“福宁根本之地,由参议王秀楚总揽政务,游击将军王柱总管后勤粮饷,沈自駉协理。靖海侯黄老将军坐镇中枢,督导全军操训事宜!”

这番安排,可谓倾巢而出,又留足后手。他带走了最能打的水陆主力和自己最核心的智囊(陈子龙、林锐),显示出对此次行动的重视。而将老成持重的黄蜚、精于内政的王秀楚、掌管钱袋子的王柱以及大部分工匠力量留在福宁,并由天地会暗中护卫,确保了根据地的绝对安全。

誓师大会后,赵高翔立刻召集所有随军将领及留守核心,进行最后的战前会议。他屏退闲人,神色严肃地对心腹们交底:

“诸位,此战,关乎我军未来气运。然,北伐非一蹴而就。我等须牢记三点,此乃此行根本!”

他伸出三根手指,斩钉截铁:

“第一,保全主力为上! 遇强敌,不可浪战,宁可迂回,不可硬拼!我要带出去的儿郎,大部分都得给我带回来!”

“第二,广交四方豪杰! 江西、江南义士颇多,陈先生、林锐要多费心,无论大小股义军,皆可联络,赠其粮械,结个善缘。我要让天下义士皆知,我赵高翔处,乃是抗清者之家!”

“第三,摸清山川地理、虏酋布防! 翁之琪、张应祥,你等派出的斥候,不仅要探敌情,更要详细绘制地图,何处可屯兵,何处可设伏,何处水道险峻,皆要了然于胸!此事关乎日后百战,切不可疏忽!”

众将闻言,心领神会,齐声应诺:“谨遵将令!”

与此同时,送往郑彩军前的书信也已发出。信中,赵高翔极尽谦恭,称郑彩为“世伯”、“海军宿将”,自居晚辈,表示“愿附骥尾,听候调遣”,但在商议进军路线和补给点时,却巧妙地提出己方对闽东北至浙南沿海更为熟悉,建议“可否由末将先行扫清侧翼,保障大军粮道”,无形中为自己争取了更大的行动自主权。

一切安排妥当,誓师祭旗。在“驱除鞑虏,恢复中华!”的震天怒吼声中,赵高翔大军登船启航,浩浩荡荡,驶向未知的北方战场。他的目光坚定而深邃,这一次,他不仅要面对强大的清军,更要在这复杂的棋局中,为自己和这支队伍,杀出一条通往未来的血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