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小说网 > 女生言情 > 铁血1645:从扬州十日开始 > 第43章 诏令忽至欲北伐 福宁应对暗布局

第43章 诏令忽至欲北伐 福宁应对暗布局(1 / 2)

第四十三章:诏令忽至欲北伐 福宁应对暗布局

福宁根据地的整军经武正进行得如火如荼,新颁布的军令与厚恤章程极大地提振了士气,各营操练之声日夜不绝。就在这看似平稳发展的关头,一匹快马带着烟尘驰入大营,带来了远在福州的风云变幻。

军情司 情报首领林锐风尘仆仆地赶了回来,甚至来不及洗去疲惫,便径直求见赵高翔,神色凝重。

“将军,福州有重大变故!”林锐屏退左右,压低声音急报。

“慢慢说,何事如此紧急?”赵高翔示意他坐下。

“是北伐之事!”林锐深吸一口气,“陛下北伐之心日益急切,几乎日日催促平国公(郑芝龙)出兵。然郑芝龙始终虚与委蛇,百般推诿,言粮饷不继、海寇未靖、需时日准备。”

赵高翔冷笑:“他盘踞福建,富可敌国,岂缺粮饷?不过是拥兵自重,不愿损耗实力罢了。”

“将军明鉴。”林锐点头,“但陛下催逼太甚,朝中亦有议论。郑芝龙似乎不堪其扰,加之或许另有算计,近日终于松口,同意派兵。但他并未动用主力,而是令其族弟郑彩,率一支偏师北上,规模不过数千人,战船百余艘,号称北伐,实则…依属下看,多半是敷衍陛下,做做样子,甚至可能意在趁机整合浙东海盗,扩大自家地盘。”

赵高翔沉吟道:“郑彩…此人倒是比郑芝龙多了几分血性,然其力亦有限,独木难支。陛下就同意了?”

“陛下虽不满意,但郑芝龙肯出兵总比不出好。”林锐继续道,“关键在于后续!陛下与内阁诸公商议,认为单凭郑彩一路,势单力薄,难以成事。或因我军此前救援太湖义军、汇聚豪杰之功,加之吴志葵伯爵抵达福州后,对将军您极尽赞誉,称您治军有方、忠勇无双、乃国之栋梁…陛下与首辅何吾驺大人遂决定,命我军一同出兵!”

“什么?”赵高翔眉头一皱,“命我出兵?与郑彩合军?”

“正是!”林锐道,“诏书恐怕不日即到。据宫内传出的零星消息,陛下的意思是,命将军您率本部精锐,与郑彩将军分进合击。一路出仙霞关,入江西,联络呼应江西当地的抗清义军(如杨廷麟、万元吉等部),若能打开局面最好;另一路,则…则似乎有更大胆的设想。”

林锐顿了顿,声音压得更低:“首辅何吾驺大人似乎向陛下进言,认为将军您麾下水陆兼备,又有汇聚义军之能,或可尝试命您率水师主力,不必西去江西,而是直接沿海北上,突入长江口,登陆松江、嘉定一带,联络当地义士,水陆并进,做出直逼南京的姿态!以此牵制江南清军,策应江西、浙东方向。”

这个消息,确实堪称重大,甚至有些冒险激进。赵高翔闻言,面色沉静,心中却已飞速盘算起来。

“统属关系如何定?是我受郑彩节制,还是郑彩受我节制?粮饷后勤由谁保障?”赵高翔问出最关键的问题。

林锐摇头:“详情不得而知。诏书未下,各方仍在博弈。郑芝龙定然不愿其族弟受您节制,而陛下…或许希望您能自主建功,牵制甚至超越郑氏。但名义上,恐怕仍会以郑彩为主,因他爵位、资历更高,且代表郑氏。粮饷…恐仍需我军自行筹措大部,朝廷能提供的有限。”

赵高翔默然片刻。隆武帝和何吾驺的想法他能理解,无非是想利用他这把新磨的刀,去搅动江南死水,若能侥幸成功自是惊喜,即便不成,也能消耗清军,减轻其他方向压力。但此举风险极大,他的水师新练,陆师整编未熟,深入敌后,若无可靠策应和充足补给,凶多吉少。

“我知道了。林锐,你此行辛苦了,功劳不小。”赵高翔赞许道,“你不必再回福州了。那边留下可靠人手继续打探即可。你留在福宁,随军听令,我有更重要的事交给你。”

“是!属下遵命!”林锐领命,心中一定。

林锐退下后,赵高翔立刻命人请来王秀楚、陈子龙、黄蜚、翁之琪等核心心腹,将林锐带来的消息告知众人。

帐内顿时一片沉寂。片刻后,王秀楚率先开口:“将军,此乃危机,亦可能是机遇。陛下有旨,若不应召,便是抗旨,予人口实,先前所有忠义之名尽毁。若应召,则需慎之又慎。”

黄蜚老成持重,沉吟道:“郑彩之兵,恐难倚仗。其受郑芝龙遥控,必不以死战为先。若依何首辅之策,孤军深入江南,直面虏酋多铎重兵,无异于以卵击石。需力陈困难,请陛下收回成命,或坚请以西进江西为首要。”

陈子龙则目光闪烁:“陛下与朝廷之意,或在我等能搅动江南,吸引清虏注意,缓解浙东鲁王压力,甚至为后续朝廷北进创造条件。然确实过于凶险。不过…若能成行,亦是与我昔日江南旧友联络之良机。”

翁之琪更关注军事现实:“我军水师新练,战舰虽有不少,然能远海航行、直面虏师水营者,不足三分之一。陆师整编未完成,新卒太多,恐难当大任。此时出兵,绝非良机。”

赵高翔听着众人的分析,心中已有决断。他缓缓道:“诸位所言皆有理。旨意不可明抗,然盲动必致覆灭。我意:一方面,即刻上表,慷慨陈词,必誓死效命北伐,然详陈我军新合、粮械短缺、水师需练之现实困难,请求宽限时日,并催促朝廷拨发粮饷军械。另一方面,立即着手准备,做出一副即刻就要誓师北上的姿态,尤其是水师,要加强操练,做出随时可出动之态,以敷衍朝廷使者耳目。”

“那…最终是否出兵?何时出兵?”王柱关切地问。

“等!”赵高翔目光锐利,“等诏书正式到达,看其具体如何要求。等郑彩那边动向。等江西、江南最新军情。更要等…我军真正准备好的一刻。或许,我们能等到更好的时机,或者…等到朝廷改变主意。”

他心中暗道,隆武帝和何吾驺的计划虽好,却太过理想化。如今局势,主动进攻清军重兵布防的江南核心区,成功概率微乎其微。保存实力,稳步发展,等待清廷内部生变或其他战场出现契机,方为上策。但这番心思,却不能公然宣之于口。

“诸位,”赵高翔最后下令,“从即日起,全军进入战备状态。翁之琪、孙兆奎,水师加大操练力度,做出随时北上姿态。吴易、张应祥各部,加强陆战演练。王柱,加紧清点库府,筹备军资。林锐,你负责情报,严密关注郑彩部动向、江西战局及江南清军布防变化,每日一报!”

“遵命!”众将轰然应诺。

林锐带来的消息,如同在平静的湖面投下一块巨石,在赵高翔心中激起层层波澜。北伐诏书将至,这既是危机,也是机遇。他深知,绝不能打无准备之仗,必须在旨意正式下达前,利用这宝贵的时间窗口,完成全方位的部署。

接下来的两天,福宁提督府内灯火通明。赵高翔展现出了惊人的效率,他并未惊慌失措,而是沉着冷静地向各个关键部门下达了一系列指令。这些指令,看似是寻常的战前准备,实则蕴含着他基于“前世”记忆的深远考量,为未来埋下了重要的伏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