翁之琪、张应祥等老将对此深以为然,治军就必须如此,唯有令行禁止,方能练出强兵。吴易、孙兆奎等人虽觉严苛,但也明白这是成为正规强军的必由之路,均表示会严格在所部执行。老将黄蜚则陷入深深的思考中、感叹英雄出少年。
赵高翔要的就是这个效果。他深知,此刻没有时间用温水煮青蛙的方式慢慢感化,必须用最直接、最震撼的方式,将纪律的观念刻进每个人的脑子里,迅速将这支杂合的队伍,锤打成一支听得懂命令、守得住规矩、打得赢硬仗的军队。简单粗暴,但往往最有效果。
军令颁布后,整个根据地的风气为之一肃。各营操练的号子声更加整齐响亮,巡逻队更加警惕,军容军纪肉眼可见地提升了一个档次。
同时,他下达了另外两项指令:
其一,命李恪、刘光标负责,挑选再召集绝对可靠的工匠以及苏州带来的工匠和护卫,秘密进驻远离大陆的嵛山岛(位于福宁州外海),利用岛上隐蔽地形,开设秘密工匠坊,重点研制、改进火器(燧发枪、火炮)、火药以及各类军械。所有物资通过秘密渠道运送。“该岛列为军事禁地,未经李恪或我本人手令,任何人不得靠近,违令者,以通敌论处,格杀勿论!”
其二,再次郑重委托唐晏珠,全面负责童子营学堂事宜。“唐小姐,这些孩子,是我等的未来。不仅教他们识字算术,更要因材施教。细心观察,按其性情天赋,大致分为文、武、工、谍四类。文者,习政务、经济、管理,未来安邦定国;武者,练体魄、学兵法,未来驰骋沙场;工者,授其格物、制造之理,未来改进军械、发展百工;谍者,择其心思缜密、胆大心细者,暗中培养,未来或为‘听风者’。此外,需请黄老将军、陈先生定期前往授课。黄老将军多讲战场铁血、忠勇爱国之故事,传授实战经验;陈先生则讲授天下大势、华夷之辨、忠义气节。务必使这些孩子,皆成栋梁之材!”
唐晏珠领命,深感责任重大,亦觉赵高翔思虑之深远,远超寻常武将。
军令森严,足以立威。大家都知道,欲使将士用命,甘效死力,仅靠严刑峻法是远远不够的。必须让士卒们无后顾之忧,看得见实实在在的好处,方能收揽人心,凝聚死士。在整编军队、颁布军令的同时,他也将粮饷与抚恤这两件关乎军心稳定的头等大事提上了日程。
他再次召集王秀楚、王柱、黄蜚、陈子龙等核心成员,专门商议此事。
“诸位,”赵高翔开门见山,“军令已颁,执法已立。然,刀剑虽利,需以恩义持之。欲令将士们临阵不怯,死不旋踵,必使其家室无忧,生计有靠。今日请诸位来,便是要定下我军粮饷发放与阵亡抚恤之章程。”
王秀楚捻须颔首:“将军所言极是。‘军无财,士不来;军无赏,士不往’。古之明训,不可不察。尤其抚恤一事,关乎忠义,彰显仁德,乃激励生者之要务。”
王柱则面露难色,低声道:“赵哥,呃…将军,按额足饷,所费已是巨万,若再加以厚恤,这银钱开支…恐难以为继啊。”他掌管钱粮,深知压力巨大。
赵高翔摆手道:“银子的事,我来想办法。苏州带来的…库底,还能支撑一段时日。后续,开源节流,总能筹措。但弟兄们的卖命钱和安家费,绝不能省!此事关乎我军根基,必须定下规矩,公之于众,严格执行!”
他结合自己对明末军制弊病的了解(如明军后期因粮饷不足、克扣成风而导致大规模哗变、溃散),提出了一系列旨在收买军心、远超当时普遍标准的制度:
一、 粮饷定制(月饷):
1. 战兵:每月足色纹银一两五钱,另发米一石(或等价粮食)。绝不折扣,绝不拖延!每月十五,由督战执法处监督,各营主将协同,王柱负责,公开、足额发放至每个士卒手中。
2. 辅兵\/匠兵:每月纹银一两,米一石。
3. 军官饷银:依官职递增,哨长以上军官,除俸银外,另有“带兵恩饷”。具体数额由王柱拟定,原则是使其足以养家、抚恤部下,不至贪墨。
4. 严惩克扣:重复军令,凡有克扣军饷者,无论官职,贪一两即斩! 士卒可向执法队直接告发。
二、 战功厚赏:
1. 临阵杀敌一级,经核实验明,赏银十两!当场兑现或记功登记,战后发放。
2. 缴获物资、器械、舟船,折价二成归个人,三成归该营,五成归公。由执法处与王柱共同核验分配。
3. 重大战功(如先登、破阵、救主、献城等),另有土地、官职、特殊荣誉称号等重赏。
三、 阵亡抚恤(重中之重):
赵高翔对此格外强调,他沉声道:“凡我麾下将士,战殁沙场者,其家小由我赵高翔与全军奉养!”
1. 抚恤金:阵亡者, 发放抚恤银三十两予其家属(或同营战友代转)。此为一笔安家费,助其办理后事,度过最初难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