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长期抚恤:
其家眷(父母、妻儿)可迁入军属聚居区,由军中拨给田地房屋,或安排进入工匠坊、被服厂等劳作,予以生计。
每月发放口粮,确保其父母妻儿不至冻馁。标准为:父母每月米三斗,妻每月米二斗,每子每月米一斗,直至其子年满十六岁!
若有遗孤,无论男女,皆可优先进入童子营学堂,由军中抚养教育至成年。
3. 承袭与赡养:阵亡者之子,年满十六,可优先补入军中等差;若无子,其父母由军中赡养送终。
4. 祭祀:于大营设忠烈祠,供奉阵亡将士牌位,四时祭祀,香火不绝。让所有生者皆知,为国捐躯者,永享尊荣,不会被遗忘。
此章程一出,连见多识广的黄蜚和老成持重的王秀楚都为之动容。黄蜚感慨道:“将军…此等抚恤之厚,远超朝廷旧制,甚至胜过戚家军当年!若真能施行,士卒焉能不效死力?此乃真正的仁政!”
王秀楚也叹道:“‘使生者无憾,死者无怨’。将军此法,必能使全军归心,士气大振!秀楚必拟就告示,将此仁政遍传各营,使每一士卒皆知将军厚恩!”
王柱虽然感觉压力巨大,但也知此事意义非凡,咬牙道:“将军放心!柱子就算砸锅卖铁,也定把这饷银和抚恤的章程给撑起来!”
果然,当这份详细的《粮饷抚恤章程》与之前的严苛军令一同张贴各营,并由军官反复宣读后,在整个军营中引发了巨大的震动。
士卒们最初听闻严苛军令时的些许紧张和压抑,瞬间被这实实在在的“恩义”所冲淡、取代。尤其是那“战死有靠,子女有养”的抚恤政策,让这些大多出身贫苦、把脑袋别在裤腰带上挣饭吃的士卒们真正放下了最大的后顾之忧。
“三十两现银!每月还有米粮直到娃儿十六岁!娃娃还能进军学堂读书?”
“真的假的?当官的能不克扣?”
“没听执法队的爷说吗?克扣一两就砍头!提督大人这是动真格的!”
“娘的!跟着这样的将军,死了值!至少家里婆娘娃儿饿不死,还有出息!”
“以后打仗,谁特么敢后退,老子第一个剁了他!不能对不起这饷银和安家费!”
军心士气,以一种肉眼可见的速度迅猛高涨。操练时更加卖力,执行命令更加坚决。因为他们知道,遵守军令、奋勇杀敌,不仅能活命挣钱,就算不幸战死,家人也有依靠和未来。这支军队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在“恩威并施”之下,开始发生质的变化。
赵高翔看着军营中焕然一新的气象,心中稍安。他知道,自己正在用超越时代的理念和巨大的资金投入,打造一支真正属于自己、且愿意为自己和“复明”事业死战的铁血之师。这条路很烧钱,但很值得。
赵高翔又私下与陈子龙深谈:“先生,联络浙东之事,至关重要。此外,先生旧友门生遍布江南,可否暗中修书,试探其意?愿来共举大业者,我虚位以待;暂不能来者,亦可保持情谊,或……可请其留意当地官绅动向、清军布防,以为他日之需?”此言无异于请陈子龙发展情报网络。陈子龙沉吟片刻,郑重答应:“为国为民,义不容辞。子龙会谨慎行事。”
最后,赵高翔抛出了一个更为大胆的想法:“先生,如今局势,单凭我方自身之力,恢复恐艰难异常。听闻湖广等地,仍有大顺军余部,如李过(李锦)、高一功等,拥兵数万,与清虏血战不休。彼等虽曾为流寇,然今时不同往日,国仇当前,或可争取?我想请先生,设法以我等之名义,尝试与之联络,探其口风,以为日后联合,甚至收编做准备。此事需绝对机密,先生可有门路?”
陈子龙闻言,心中巨震,没想到赵高翔竟有如此魄力和眼界,欲联合昔日的“流寇”。他思索良久,道:“此事……确实千难万险,且易招物议。然将军之见,实为打破困局之策。子龙虽无直接门路,但可透过一些江湖旧友、或是曾被俘后逃归的士子,尝试迂回接触,必竭尽全力。”
.....
大家伙各司其职,正在有条不紊的练兵时,
就在赵高翔忙于内部整合与长远布局之时,大家伙各司其职,正在有条不紊的练兵时。外部的消息通过林锐的情报网络陆续传来。
这天亲兵周猛报告:林锐回来了。
赵高翔心头一震...... 要有什么大事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