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顿了顿,目光扫过吴易、孙兆奎、沈氏兄弟等“白头军”将领,语气转为诚挚:“临行之前,赵高翔将军曾有嘱托,若幸得与太湖豪杰相会,务必将他的意思带到。赵将军已被隆武陛下正式授为总兵官,实授‘浙江提督’之职,总督浙江军务,此乃朝廷正朔名分,非同小可。将军如今已率主力移师闽浙之交的福宁州及温州沿海一带,倚山靠海,营建根基。彼处进,可窥伺浙南、乃至北上苏松;退,则有海路可恃,万顷波涛皆为屏障,真正是待时而动,进退有据之地!”
李猛按捺不住,接着嚷道:“就是!咱老赵……赵将军说了,隆武皇帝跟以前那个可不一样,英明得很!是有大志向要北伐中原的!而且福建那边,有平国公郑芝龙郑老将军的水师!那可是千艘战舰,炮比咱这粗多了!咱们这点人马,跟郑家水师合到一块,那才叫兵强马壮,那才能干大事!窝在这湖里跟鞑子捉迷藏,哪天是个头?咱得聚在一起,捏成拳头,才能狠狠揍他狗娘养的!”
陈子龙第一个表态,他神色坚定:“子龙承蒙赵将军信任,委以联络之任,又得张、李二位将军冒死相救,恩同再造。赵将军高瞻远瞩,非我等困守一隅所能及。太湖虽可暂避,然非立业之基。子龙愿率所属,追随张将军,共赴海上,以图后举!”他深知自己长于谋划联络,短于临阵指挥,赵高翔的魄力与实力,让他看到了更大的希望。少年夏完淳紧随老师身旁,眼神灼灼,显然也对那位能派出如此强援的“赵将军”充满向往。
黄蜚的代表(其侄)立刻附和:“我家将军亦深服赵将军之义,愿听调遣!”吴志葵也点头称是。
然而,“白头军”诸将的反应却各不相同。
吴易身为“白头军”盟主,年纪虽轻,却颇有见识和担当。张应祥的话条理清晰,点明了困境和出路;李猛的话虽粗,却道出了实力对比的现实;陈子龙的话则增添了文士的认同与说服力。赵高翔的官方身份、隆武帝的旗帜、郑芝龙的强大水师、以及福宁沿海的战略位置,这些因素结合在一起,形成了一股强大的吸引力。
他深知太湖义军虽声势浩大,但成分复杂,组织松散,缺乏攻坚力量和长远规划,面对清军持续围剿,艰难维系。他仔细权衡后,慨然道:“赵将军之名,吴某亦久有耳闻,心向往之。如今局势危殆,合则力强,分则势弱。吴某愿率我本部弟兄,并孙兆奎将军、沈自炳、沈自駉二位兄弟所部,共随张将军前往,投效赵将军麾下,共抗清虏!”
孙兆奎(原明职方主事)和沈氏兄弟(沈自炳、沈自駉皆为太湖义军重要头领,有自己部众)相互看了一眼,也点头同意。他们相对更倾向于有组织、有目标的抗清力量,而非一直困守湖荡。
但尹灿、钱应魁、周瑞、赤脚张三、毛二等将领却面露犹豫。尹灿道:“张将军、吴将军,非是吾等不愿同往。只是吾等弟兄皆生于斯长于斯,熟悉这太湖每一处港汊,离了此地,如鱼离水。再者,众多家眷也难以长途跋涉海上。”钱应魁也补充:“况且,湖上仍需有人坚持,牵制虏兵,若都走了,此地抗虏之火岂非彻底熄灭?”
周瑞、“赤脚张三”、“毛二”等人更是直率,他们本是湖匪水寇出身,自由散漫惯了,对于投入一个未知的、纪律可能更严明的体系心存疑虑,更愿意留在熟悉的水域,凭本事吃饭,伺机打击清军。
张应祥和李猛对视一眼,心知无法强求。乱世之中,人各有志。能争取到吴易、孙兆奎、沈氏兄弟及其部众(约能带走五六百人,多是“白头军”中相对精锐且有组织的部分),已是意外之喜。
“既如此,人各有志,张某不便强留。”张应祥抱拳道,“愿留下的诸位英雄,务必多加小心,保全实力,以待天时。他日若有所需,或可再通声气。”
于是,去向就此议定。吴易等人立刻回去整顿愿意跟随的部众和船只。
人各有志,都不能强求,或者是然自由惯了,还看不到太湖的险情。也或许是他们还不认可隆武皇帝,毕竟听说赵高翔也就二十多岁。此去是投靠朝廷还是赵高翔呀。大家心里都没底。
就在此时,一条快艇悄无声息地靠上了张应祥的座船。一名精干的汉子,渔夫打扮,被绑带到张应祥面前,低声道:“地振高岗。”
张应祥神色一凛,屏退众人,立刻回应:“一派溪山千古秀。”
张应祥接着道:“门朝大海。”
那汉子沉声答:“三合河水万年流。”
暗号对上!来人是韩虎派出的信使!
那汉子确认身份后,从贴身处取出一小截密封的竹管,递给张应祥:“韩爷命小人送来,言道清虏正在调动,太湖东南方向,平望、王江泾一线,因需兵力围困江阴及防范浙东,暂显空虚,水道巡查亦有间隙,三五日内,或可利用夜色快速通过,遁入吴淞江,东出大海。此乃良机,万望将军速断!”
张应祥大喜,这情报来得太及时了!他重赏了信使,令其速回。
有了韩虎提供的精准情报,张应祥不再犹豫,立刻与李猛、陈子龙、吴易等决定同行的人 撤制定撤离方案。
最终,这支准备奔赴海洋的队伍构成如下:
- 张应祥、李猛原部:约1600人(经历战斗减员后),战舰5艘(1艘重伤),辅船若干。
- 黄蜚残部:约300人。
- 吴志葵残部:约200人。
- 陈子龙及其所属:约200人(包括夏完淳等)。
- 吴易、孙兆奎、沈自炳、沈自駉所率“白头军”精锐:约600人。
- 总计兵力:约2900人。
- 船只:大小战船、运输船共约七十余艘,虽大多简陋,但足够运载人员和必要物资。
而尹灿、钱应魁、周瑞、“赤脚张三”、“毛二”等则率领约千余自愿留下的义军,继续留在太湖,坚持斗争。
是夜,月暗星稀,湖风萧瑟。两支队伍在沉默中告别,互道珍重。留下的,将面对更残酷的围剿和未知的命运;离开的,则怀揣着希望与决绝,驶向新的征途。
张应祥站在船头,根据韩虎的情报,指挥着庞大的船队,利用夜色和水道掩护,向着东南方向悄然驶去。他们小心翼翼地避开清军的巡逻点,如同一群无声的幽灵,滑过沉睡的湖面。
前方,是通往吴淞江、进而通往大海的水路,虽然仍有风险,但希望已然在望。他们带着太湖的血火记忆,带着新的力量,即将去会合那位赋予他们新目标的赵将军,共同迎接海上未卜的将来。
湖波荡漾,载着这支融合了官兵、义士、书生、少年的奇特队伍,消失在黎明前的黑暗之中,只留下层层涟漪,缓缓荡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