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小说网 > 女生言情 > 铁血1645:从扬州十日开始 > 第34章 太湖烟波别义士 海上新途汇英豪

第34章 太湖烟波别义士 海上新途汇英豪(1 / 2)

第三十四章:太湖烟波别义士 海上新途汇英豪

按下赵高翔去与翁子琪汇合之事不提,单表张应祥、李猛解救太湖义军后的经历

得胜港一战的硝烟渐渐散入太湖浩渺的烟波之中,留下的却是难以磨灭的血色记忆与重整旗鼓的迫切。张应祥与李猛率领的援军,如同天降神兵,硬生生从李成栋的铁壁合围中撕开一道口子,救出了濒临绝境的陈子龙、黄蜚、吴志葵等一干义军领袖及部分残部。

此刻,在太湖深处一处相对隐蔽的芦苇荡中,大小数十艘船只暂时锚泊。最大的几艘便是张应祥带来的主力战舰,船体上留下的刀痕弹孔无声诉说着不久前的惨烈。其余多是获救义军带来的各式小船,挤满了惊魂未定却又劫后余生的将士。

黄蜚躺在其中一艘福船的舱室内,面色苍白,气息微弱。军医刚刚为他处理完伤口——整整十二处箭伤,虽非要害,但失血过多,加之年事已高,使得这位久经沙场的老将异常虚弱。张应祥和李猛前来探视。

“黄老将军,感觉如何?”张应祥低声问道,语气恭敬。他深知黄蜚的资历和威望,那是与他的旧主黄得功同辈的人物。

黄蜚缓缓睁开眼,看到张应祥,浑浊的眼中闪过一丝光彩,挣扎着想坐起来,却被张应祥轻轻按住。

“是...张守备...”黄蜚声音沙哑,他记得这个大同边军出身的悍将,曾在黄得功麾下见过几面,“多谢...多谢张将军、李将军...救命之恩...”他目光又看向李猛,点了点头。(黄蜚认识黄得功时间较长,认识黄得功的时候张应祥还是守备)

“老将军客气了,同为大明治下,份所应当。”张应祥道,“我家赵将军听闻太湖告急,特命我二人星夜来援,万幸赶上了。”

提到赵高翔,黄蜚眼中流露出复杂情绪,有感激,也有好奇:“赵将军...高义!老夫...惭愧,竟落得如此境地...”他顿了顿,忽然想起什么,急切地问道:“张守备,老夫听闻...听闻虎山(黄得功字虎山)他...他在芜湖...”

张应祥神色一黯,沉痛地点了点头:“黄都督他...力战殉国了。”

舱内瞬间沉寂,唯有湖水拍打船帮的声音。黄蜚闭上眼,眼角渗出混浊的泪水,良久,才发出一声长叹:“虎山...可惜了一员忠勇虎将...大明...又失一柱石啊...”他与黄得功虽非同宗,但同姓同功,惺惺相惜,闻此噩耗,心中悲恸难以言表。

“不过,”张应祥话锋一转,试图冲淡些悲伤气氛,“黄都督虽亡,但其幼子及部分家小,已被赵将军安置在福州,如今在安全之处,老将军不必过于挂怀。”

“什么?”黄蜚地睁开眼,难以置信地看着张应祥,“赵将军...救下了虎山的血脉?”

“千真万确。”李猛插话道,声音洪亮,“俺们将军重情重义,一直派人照顾!”

黄蜚激动得嘴唇哆嗦,连说了几个“好”字,紧紧抓住张应祥的手:“好!好!赵将军此举,功德无量!虎山在天之灵,也当感佩!老夫...老夫代虎山,谢过赵将军!谢过二位将军!”这份恩情,让他对素未谋面的赵高翔,好感陡增,也更坚定了追随之心。

随之张应祥等又安排军医小心治疗,叮嘱家属小心照料。

离开黄蜚的船舱,张应祥和李猛开始清点此次救援的成果。

他们带来的两千精锐,经过得胜港血战,折损了近四百人,伤亡不小,但核心骨干尚存。战舰损失一条,被火船焚毁,另有一条重伤,需拖行。

而救出来的人,则远超预期:

黄蜚残部约三百余人(多是其亲兵家丁,战力较强);

吴志葵残部约两百余人;

陈子龙及其联络的义军、家眷、弟子(包括夏完淳)约两百人;

此外,还有在混乱中一同被救出的其他零星义军和小股水寨人马约三四百人。

总计救出约一千一百余人。加上他们自己的一千六百余人,整个队伍人数膨胀至两千七百余人!船只方面,加上缴获和收拢的各式小船,拥有大小船只六十余艘,虽然大多破旧,但飘浮在湖上,也颇具声势。

然而,张应祥和李猛都很清醒。眼前这支拼凑起来的队伍,看似壮大了,实则隐患重重。粮草所剩无几,伤员众多,各股势力互不统属,缺乏统一指挥。

更重要的是,太湖虽大,却非久留之地。李成栋新败,绝不会善罢甘休,必然调集更多兵力前来围剿。四周的清军王爷、贝勒们(如博洛、尼堪等)正虎视眈眈,江阴虽仍在血战(八十一日尚未结束),吸引了部分清军注意力,但一旦江阴陷落,清军主力必将腾出手来,全力清剿太湖。

“必须尽快离开!”张应祥对李猛和陈子龙等人说道,“赵将军令我等救出人后,伺机转移,北上福宁汇合。如今目标已达,当速决去留。”

张应祥深知,这太湖区域的抗清力量中,有一支旗帜鲜明、尤为悲壮的义军,人称“白头军”。此军并非一支统一的部队,而是众多自发抗清武装的泛称,因其士卒多以白布裹头,既为标识,亦为崇祯皇帝暨无数死难同胞戴孝,宣誓与清廷不共戴天,故得此名。

其成分极为复杂,核心多是吴易、孙兆奎等心怀忠义的明朝下层官吏、生员士子,他们振臂一呼,聚集起不甘剃发易服的乡勇百姓;同时也吸纳了如周瑞、赤脚张三、毛二这等原本活跃于太湖的水豪枭雄、私盐贩子,他们熟悉湖荡港汊,骁勇剽悍,却也野性难驯。

“白头军”虽士气高昂,作战顽强,屡屡袭击清军粮道、小队,令士国宝、李成栋等颇为头痛,但其弱点也同样明显:缺乏统一高效的指挥,各股人马往往各自为战,胜则一拥而上,败则四散而去;粮饷器械更是极度匮乏,主要依靠缴获和乡绅资助,难以支撑大规模或长期的作战。与其说是一支军队,不如说是一股澎湃却分散的抗清怒潮。

张应祥意识到,欲整合太湖抗清力量,这“白头军”既是巨大的潜力,亦是棘手的难题。若能以朝廷名分、钱粮乃至战功为其正名导向,或可聚沙成塔;若处理不当,则难免流于散漫,甚至内部滋生矛盾。

于是张应祥私下找到陈子龙,询问白头军的义军是否能拉拢过来,同他们一块去福州。陈子龙却摇头道:只能尽人事、听天命,.成与不成,他愿意做最大努力。

张应祥,李猛召集了所有能主事的头领,包括陈子龙、伤势稍缓的吴志葵(他已彻底丧胆,唯黄蜚马首是瞻)、黄蜚(由其子侄代表),以及太湖义军中最重要的代表——“白头军”领袖吴易,及其麾下的主要将领尹灿、钱应魁、孙兆奎、沈自炳、沈自駉,以及名声在外的水豪周瑞、“赤脚张三”、“毛二”等人。

舱内灯火通明,却弥漫着一股劫后余生的凝重与对前路的迷茫。

张应祥环视众人,率先打破沉默,声音沉稳有力:“诸位将军、先生,此战虽救出黄老将军等,挫敌锋芒,然我军行踪已露,李成栋等虏酋必不肯甘休,大队围剿转瞬即至。这太湖虽大,港汊虽多,终非久留之地,四面皆敌,久守必失。”